
欧莱雅收购开云美妆,全球美妆行业加速整合
欧莱雅以巨额资金成功收购开云美妆,这一举动标志着全球美妆行业的加速洗牌,此次交易不仅展现了欧莱雅在美妆领域的雄心壮志,更预示着行业竞争加剧和市场份额的重新分配,这一并购将对全球美妆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10月19日,开云集团和欧莱雅集团共同宣布,双方将在奢华美容和健康领域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在这份合作协议中,开云集团将出售Creed品牌以及标志性品牌的授权,总价值达4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32.5亿),预计交易于 2026 年上半年完成。另外,欧莱雅集团还需就授权品牌的使用向开云集团支付特许授权使用费。
这场合作不仅是今年美妆领域最大规模交易,更折射出行业深层变革:头部集团正通过“出售非核心资产”与“精准并购”双向动作,重构竞争版图。
开云“舍”美妆,欧莱雅“补”高端
这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包含三大核心内容:
欧莱雅集团收购Creed品牌、获得开云集团旗下多个标志性品牌的美妆与香水授权,以及双方成立独家合资企业,探索健康与长寿领域的商业机遇。
在奢侈品美妆的合作上,除了Creed品牌,欧莱雅还将获得古驰(Gucci)、葆蝶家(Bottega Veneta)、巴黎世家(Balenciaga)的美妆和香水授权。
其中葆蝶家(Bottega Veneta)与巴黎世家(Balenciaga)的独家授权将在本次交易完成后立即生效,涵盖研发、生产与分销全流程;古驰(Gucci)则需要等到现有与科蒂集团的授权到期后,欧莱雅才能获得其香水与美妆产品的50年独家授权,负责产品研发、生产与分销,且需遵守开云集团在现有授权协议中的相关义务。

除美妆领域外,双方还将联合探索奢侈品、健康与长寿领域的交叉商业机遇。
公告显示,开云和欧莱雅计划成立一家股权各占50%的独家合资企业,结合欧莱雅的创新能力与开云对奢侈品客户的深度理解,打造前沿体验与服务。
从交易结构看,这场合作是双方战略需求的精准匹配。
对于此次合作,开云集团CEO卢卡·德·梅奥( Luca de Meo)表示,此举旨在“聚焦我们的核心优势:品牌的创意实力与吸引力”,将美妆业务交由专业伙伴运营,同时开拓健康新赛道。而对欧莱雅而言,这不仅巩固了其在奢侈品美妆领域的龙头地位,也为其打开了小众香水与健康领域的增长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开云集团曾对其美妆业务寄予厚望。
2023年,正式成立美妆部门Kering Beauty,挖来雅诗兰黛前高管Raffaella Cornaggia担任负责人,并以35亿欧元完成对Creed品牌的收购。2024年开年,开云发布战略计划,宣布要陆续为Bottega Veneta(葆蝶家)、Balenciaga (巴黎世家)、Alexander McQueen(亚历山大·麦昆)香水推出香水产品,同时陆续吸纳资生堂前 CFO、雅诗兰黛前高管完善团队。
在2025年上半年公布的业绩报告中,开云集团整体销售额出现缩水,但美妆板块营收同比增长9%至1.5亿欧元,成为其业绩版图中少有的“正增长点”。
不过尽管业绩向好,但其规模与集团核心的奢侈品业务相比仍相去甚远。
一资深业内人士向《FBeauty未来迹》表示,美妆业务需承担研发、供应链、营销全链条成本,而开云的核心优势在于品牌创意与奢侈品运营,而非美妆领域的专业能力。“不如变现资产聚焦核心奢侈品类,将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
于是在卢卡·德·梅奥的“雷霆改革”中,这一业绩亮点最终也只能成为弃子。这位有曾带领汽车品牌雷诺“起死回生”的新帅,上任仅三天便更换Gucci负责人、取消副首席执行官职位,此次出售美妆业务,正是其“聚焦核心、剥离非主业”改革思路的延续。
聚焦、收缩,美妆巨头掀起“抛售潮”
近期,多家美妆巨头纷纷启动品牌剥离与业务重组,以聚焦核心业务、提升盈利能力。
1.联合利华连续“砍牌”,聚焦核心品类。
继今年5月关闭REN品牌之后,10月14日,联合利华再发公告,宣布将旗下高端护肤品牌Kate Somerville凯诗薇出售给Rare Beauty Brands,交易范围不仅包含凯诗薇的护肤、身体护理产品线,还涵盖旗下位于洛杉矶梅尔罗斯广场的实体诊所。
2.科蒂押注半壁江山,评估近七成营收业务
2025年10月,科蒂于官网发布正式公告,宣布已启动对其大众彩妆业务及巴西业务的战略评估,将全面探讨包括合作、资产剥离与分拆在内的各种可能性。
数据显示,此次战略评估将重点聚焦的业务板块合计占据科蒂销售额的69%。其中大众彩妆业务年收入约12亿美元,包括CoverGirl(封面女郎)、Rimmel(芮谜)、Sally Hansen(莎莉汉森)和Max Factor(蜜丝佛陀)等彩妆品牌;巴西独立美容业务年收入近4亿美元,由巴西本土品牌构成。
3.科赴与雅诗兰黛“弃弱”,优化品牌矩阵
科赴的“瘦身”聚焦于表现不佳的皮肤健康板块。
今年6月,有消息称科赴(Kenvue)正探索出售皮肤健康与美容部门旗下约6个品牌,包括可伶可俐(Clean & Clear)、城野医生(Dr.Ci:Labo)、芯丝翠(Neostrata)等品牌。近日,又有外媒报道称“科赴正在考虑出售或分拆表现不佳的皮肤健康与美容部门”。
2025上半年,科赴皮肤健康与美容部门销售额同比下滑5.6%,是公司三大业务部门中下滑幅度最大的部门。
雅诗兰黛则将“弃子”指向彩妆品牌Too Faced。
据Axios Pro报道,雅诗兰黛正为Too Faced寻求买家;在此之前,彭博社就曾报道,雅诗兰黛已聘请咨询公司Evercore,评估旗下品牌组合,不排除更多品牌出售。
2016年,雅诗兰黛以14.5亿美元收购Too Faced,创下集团当时最高收购纪录。但近年来因 品牌产品创新不足、本土化适配差等原因,Too Faced在中国、日本市场接连遇挫,成为拖累集团彩妆业务的包袱。
“在增长放缓的周期中,企业更倾向于把资源投向确定性更高的核心品牌与高毛利业务。”从这些被抛弃的品牌来看,它们多具备“非核心”“业绩承压”“与战略脱节”的共同特征,这折射出巨头从“规模扩张”向“利润优先”的转向。
TOP10格局生变,Natura&Co出局后,谁将是下一个?
随着巨头瘦身、并购等业务调整动作的密集落地,全球Top10美妆集团的座次正在发生微妙变化。
2024年全年,全球美妆十强排名为:欧莱雅、联合利华、雅诗兰黛、宝洁、LVMH、拜尔斯道夫、资生堂、科蒂、Puig、科赴;到2025年8月,TOP10排名调整为:欧莱雅、联合利华、宝洁、雅诗兰黛、拜尔斯道夫、LVMH、科赴、资生堂、Puig、科蒂。
短短半年时间内,欧莱雅、联合利华尚能保持第一、第二的位置,雅诗兰黛与宝洁互换排名,科蒂从第九跌至第十,Puig在首次上榜后排名又上升了一位。而此前位列十强的Natura&Co因频繁出售子公司已跌出榜单。

从全球美妆公司TOP10排名来看,行业的马太效应正持续加剧。
一方面,断层领先的头部公司如欧莱雅,与尾部集团的差异正越来越大。
此前欧莱雅作为唯一一个被阿玛尼钦点美妆公司收购方,再加上此次直接拿下开云集团旗下Creed品牌及Gucci、Bottega Veneta、Balenciaga三大奢侈品的美妆授权,都显示出奢侈品集团对欧莱雅“奢侈品美妆运营能力”的高度认可。
从品牌定位、产品研发到全球分销,欧莱雅已形成成熟的高端美妆操盘体系,而这种认可又进一步为欧莱雅吸引更多优质资源,形成“强者恒强”的闭环。
另一方面,尾部公司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就当前全球美妆TOP10来看,在完成部分业务剥离后,一些公司或许会跌出TOP10的位置。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本土品牌也已经开始冲击全球格局。珀莱雅提出“双10战略”,计划未来十年跻身全球化妆品前十。2025上半年珀莱雅全球销售额突破80亿元,同比增幅超20%,虽与前十尾部仍有差距,但其增长速度远超科蒂、科赴等公司。
从开云与欧莱雅的40亿欧元交易,到巨头集体瘦身,再到 Top10的淘汰赛,全球美妆行业或许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战略调整期。这场调整的核心逻辑的是:放弃非核心、聚焦高毛利、拥抱差异化—— 欧莱雅靠“并购 + 高端化”巩固龙头,Puig 聚焦高端香水实现突围,开云、联合利华则依靠剥离非核心减负。
这场全球美妆格局的重构,也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