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zqbcyol

千亿药茅陨落真相!长春高新暴跌90%背后的三重绞杀与生死突围​

zqbcyol 2025-07-29 10:08:27 18
长春高新暴跌90%,背后隐藏着三重绞杀,曾经的千亿药茅遭遇陨落,真相究竟如何?面临生死突围,长春高新究竟能否重新站稳脚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本文将揭示其背后的原因和未来发展前景。

五年前,“东北药茅”长春高新还是资本市场的宠儿,被奉为“永不落幕的成长神话”。然而泡沫破碎的巨响如此刺耳——其股价从2021年令人目眩的485.82元历史高点断崖式坠落,市值从2100亿元巅峰一路跌至375亿元谷底,1700亿财富化为乌有。曾经门庭若市的千亿巨头,如今在资本市场已是门前冷落鞍马稀。

千亿药茅陨落真相!长春高新暴跌90%背后的三重绞杀与生死突围​

这悲壮的坠落冰冷映射出中国医药产业在告别“神药依赖”、向全面创新艰难转身时无法回避的深刻阵痛。

业绩雪崩:从云端到深渊
长春高新的过往堪称辉煌:2020至2023年间,营收从85.77亿元一路攀升至145.66亿元,净利润从33.08亿元增长至47.76亿元。然而2024年成为残酷转折点——全年营收134.66亿元,同比下降7.55%;归母净利润仅25.83亿元,同比暴跌43.31%,近乎腰斩。更触目惊心的是,其第四季度竟罕见亏损2.15亿元,与2023年同期近10亿元的盈利形成天壤之别。

2025年开年依旧寒意刺骨:一季度净利润4.69亿元,同比降幅扩大至47.36%,营收同步下滑5.66%。曾经的增长引擎,如今已彻底熄火。

三记重拳击碎“利润奶牛”
长春高新的业绩崩盘源于三重致命打击:

第一拳来自政策。当生长激素被纳入集采,其核心子公司金赛药业(贡献超75%营收)遭受毁灭性打击。拳头产品长效生长激素水针剂曾以超90%毛利率傲视群雄,但在2023-2024年浙江、广东等多地集采中,价格从约1000元/支被猛砍至300元/支,降幅高达70%。这直接导致金赛药业2024年利润暴跌40.67%。

“集采通过大幅降价重塑行业,长春高新必须寻找新增长点止血。”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点明要害。

第二拳来自人口。生长激素主力用户(3-14岁儿童)的基数正随新生儿数量断崖式下跌而快速萎缩——中国新生儿已从2017年的1723万骤降至2023年的902万。与此同时,经济压力下家长支付能力减弱,需求雪上加霜。

第三拳来自对手。金赛药业曾垄断的长效生长激素市场在2024年被彻底打破。特宝生物、诺和诺德等竞品强势入场,公司“唯一性”护城河崩塌,被迫卷入惨烈价格战,利润空间再遭挤压。

销售铁军的困局:降薪与高压
为殊死一搏,长春高新2024年销售团队激增58%至4995人,销售费用随之大涨11.8%至44.39亿元。但光鲜数字背后是销售人员的血泪:人均薪酬从2023年的40.12万元骤降至25.34万元,降幅高达15万元。

更残酷的是,降薪伴随着工作强度飙升。2024年差旅费、交际费同比暴增63.27%和73%,远超销售人员增速。这支扩编的铁军,正背负着前所未有的重压前行。

第二曲线崩塌:明星疫苗光环熄灭
当核心业务遭遇重创,曾被寄予厚望的第二增长曲线——疫苗板块同样深陷寒冬。子公司百克生物2024年营收暴跌32.64%至12.29亿元,净利润腰斩53.67%。

其拳头产品带状疱疹疫苗“感维”的遭遇堪称戏剧性:2023年以“国产首款”身份高调上市,当年即创收18.25亿元,净利润暴增175.98%。然而2024年因“民众接种意愿降低”,销量断崖式下滑69.8%,营收占比从高位跌至约20%。

产品竞争力不足是深层硬伤:“感维”保护率仅50%左右(同类减毒活疫苗水平),远低于葛兰素史克重组疫苗Shingrix的90%。技术代差与市场需求萎缩的双重夹击下,明星疫苗黯然失色。

创新乏力:远水难救近火
面对两大核心业务的双双失速,长春高新试图以创新管线破局。伏欣奇拜单抗、亮丙瑞林注射乳剂等三款产品已提交上市申请,但对比同行更显单薄——当恒瑞医药、百济神州等企业在ADC、PROTAC等前沿领域布局超300项临床管线时,长春高新仅有24款重点产品进入临床阶段。

关键项目延期更敲响警钟:用于儿童性早熟的注射用醋酸曲普瑞林微球,研发完成时间已从2025年6月推迟至2026年6月。早期管线中获美国临床试验许可的GenSci098、GS1-144等药物,商业化至少还需5-8年。远水,显然难解近渴。

编辑有话说:
长春高新的跌落神坛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药企转型启示录。它曾凭借单一明星产品缔造神话,却在政策转向、人口变迁与竞争升级的三重风暴中轰然倾塌。当90%毛利率的“现金牛”被集采碾碎,当“国产首款”疫苗因技术差距败走麦城,当研发管线青黄不接——其困境揭示了“神药依赖症”的致命脆弱性。

1700亿市值蒸发背后,是中国医药产业从营销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艰难转身之痛。唯有真正构筑技术壁垒、建立多元产品矩阵、形成可持续创新机制的企业,才可能穿越寒冬。长春高新的至暗时刻,恰是中国药企价值重构的黎明阵痛——凤凰涅槃,终究需要浴火之勇。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