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5本硕女子三年被裁三次 光环下的职场困境

985本硕女子三年被裁三次 光环下的职场困境!凌晨两点,收到最后一封离职通知时,我蜷缩在合租屋的飘窗上,看着微信里猎头发来的“28岁女生求职劣势论”,突然笑出了眼泪。985本硕的光环在三年里接连被三家大厂和高校撕碎,当第四次打开招聘软件时,手指悬在“期望薪资”栏迟迟按不下去——或许我该把月薪要求从3万改到1万5?
这不是个人的失败独白。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24年科技行业人才冗余率高达37%,而211院校应届生平均投递84份简历才能获得一个offer。某大厂HR在裁员沟通会上说出“现在的年轻人就是吃不了苦”时,没人注意到窗外凌晨三点的星光正照在会议室里35个加班到脱发的年轻人身上。
我们这代人正陷入可怕的思维茧房:职场博主说“年薪百万靠的是凌晨四点的洛杉矶”,知识付费课程鼓吹“认知升级决定人生层级”,就连家人都会劝你“考个公务员就安稳了”。这些声音织成密不透风的网,让每个失业的深夜,自我怀疑如同附骨之疽——是不是PPT还不够精美?是不是人脉拓展太保守?是不是证书考得太少?
但真相往往更残酷。某头部直播公司算法岗裁撤当天,会议室里清一色是90后常春藤硕士;某985高校非升即走的副教授,发顶刊论文的手正在颤抖着填写滴滴车主注册表。当某招聘平台悄悄上线“35岁+”筛选按钮,当ChatGPT开始批量撰写营销文案,努力早已不是通关密码,而是资本精心设计的生存错觉。
送走第七个失眠夜后,我撕掉了墙上的“阿里奋斗者精神”海报。开始帮创业公司做远程咨询,给中学生补习竞赛数学,甚至尝试运营起了读书账号。某个暴雨天收到第一笔知识付费分成时,我突然理解了经济学教授说的“U盘式生存”——把自己变成即插即用的模块,而不是困在某个工位上的零件。
如今我的简历上依然醒目地写着三次裁员经历,但这不妨碍我同时拿着三份收入。当猎头再次质疑“空窗期”时,我会打开手机展示正在孵化的AI项目。这个时代正在惩罚执着于单一赛道的人,却会奖励那些把人生调成振动模式的勇者。就像管理大师汤姆·彼得斯说的:“你的职业生涯应该像乐高积木,能随时拆解重组。”
站在29岁的门槛回望,我反而感谢三次裁员教会我的事:真正的稳定,是相信就算明天失去工位,我还能在星巴克写出下个月的生活费。我们不需要做永不停歇的永动机,而要成为能屈能伸的弹簧——压缩时积蓄能量,释放时精准击中属于自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