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14名学生联合报案男子获刑 跑圈诈骗案告破

访客 2025-05-12 09:29:28 3700
14名学生联合报案男子获刑 跑圈诈骗案告破摘要: 近年来,“圈子”文化在年轻人中愈发盛行,许多人因兴趣结识而成为好友,对“同好”也总是会不自觉地多些信任。然而,一些不法分子正是利用这种心理,混进“圈子”实施诈骗。近日,一场涉及全国...

近年来,“圈子”文化在年轻人中愈发盛行,许多人因兴趣结识而成为好友,对“同好”也总是会不自觉地多些信任。然而,一些不法分子正是利用这种心理,混进“圈子”实施诈骗。近日,一场涉及全国多地的“跑圈”诈骗案告破。

14名学生联合报案男子获刑 跑圈诈骗案告破

自2020年起,被称为“跑圈第一骗”的“00后”男子林某利用马拉松参赛资格、配速员资格和耳机测评等名义在多地实施诈骗。2024年4月,在14名北京大学学生联合报案下,林某在浙江杭州被抓获。同年10月31日,经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提起公诉,林某因诈骗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2万元。

2024年4月11日,北京大学在读的小敏在学校中长跑微信群中看到一位同学转发的某品牌耳机测评活动,随即通过该同学添加了林某的微信。林某称,该耳机测评活动并不收费,但需要先缴纳1099元押金,在测评结束后会退回押金并赠送耳机。小敏信以为真,把押金转给了林某。随后林某又向小敏介绍,当前秦皇岛和兰州的马拉松配速员都缺额,他可以帮小敏报名,但同样要先交699元和899元作为配速员免费装备的押金。

出于对“圈里人”的信任,小敏丝毫没有怀疑,转账并提供了自己的个人信息。然而,小敏一直没有收到耳机,也没有收到马拉松组委会官方的配速员入选通知。林某始终以货运不通畅等理由搪塞,后来直接不回复消息。小敏察觉不对劲,于是向耳机品牌方和马拉松组委会确认,却得到“从未组织此测评活动”“未授权任何第三方招募配速员”的答复。小敏在与多位同学沟通后,发现同时间段竟有14名同学有相似经历。于是在4月21日,几位同学整理了大家的转账凭证、聊天记录等相关证据,一同前往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报案。

两天后,警方在浙江省杭州市将嫌疑人林某抓获。案件被移送至海淀区检察院审查起诉。面对本案多人遭遇小额诈骗的调查取证难题,海淀区检察院及时介入,联合公安机关对被害人的受骗金额进行逐一核实。

经查,配速员资格、耳机和跑鞋的测评渠道完全是林某虚构,骗取的押金全部被林某用于吃喝玩乐。林某只给这批受害人寄过一双自己使用过的二手跑鞋(因尺码不合被受害人退回)和一副自购耳机。2024年4月至案发,林某在微信朋友圈发送报名马拉松配速员以及耳机测试员等虚假消息,骗取小敏等14名大学生共计33864元。

林某起初并不认罪,辩称自己并非诈骗,而是由于“能力不足”没有帮被害人搞到“参赛名额”,试图与其实际作为诈骗幌子转卖的“配速员名额”进行混淆,从而脱罪。最终,林某如实交代罪行,认罪认罚,并全额退赔了受害人经济损失。

承办检察官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各社交平台上存在大量曝光林某诈骗的帖子,林某本人极有可能是多地作案的惯犯。公安部门确认了上海、辽宁两地移送的林某其他犯罪事实,其中还有马拉松赛事赞助商员工的报案记录。

原来,林某长期混迹在“跑圈”,为各地马拉松赛事联络资源,也因此结识了多地马拉松赛事举办公司和赞助商,在圈子里小有名气。2023年11月,林某自称杭州马拉松赛事招商负责人,通过其他赛事公司员工推送,添加了无锡马拉松赛事赞助商员工吕先生的微信,并在之后与吕先生就产品推广业务进行往来。

2024年1月,林某谎称自己手中有多个无锡、武汉马拉松赛事的参赛名额,可以卖给吕先生。吕先生先后转账85500元给林某,向他购买共计50个名额。转账后,吕先生多次催促,甚至线下与林某见面商讨名额购买事宜,但林某始终推脱,未提供名额。2024年3月,吕先生在网上看到了众多网友对林某的曝光,于是前往当地派出所报案。此案在移送至海淀区检察院后,与小敏等人被诈骗案并案处理。

据林某供述,他从2020年开始便以押金方式给别人提供马拉松参赛资格。最开始林某确实有渠道能获取参赛资格,但在发现收益可观后,他动起了歪心思,即便没有名额或只有一两个名额,也会对外宣称有十几个名额,以骗取报名押金。受骗人多像小敏和吕先生一样,经同学、朋友或同事的介绍认识了林某,出于对熟人的信任,相信了林某的“官方身份”,进而被骗。

经审查,2023年11月至2024年间,犯罪嫌疑人林某虚构自己具有给他人办理马拉松配速员、进行耳机内测等资格,并虚构了报名需要缴纳押金的事实,共骗取多名被害人11万余元。检察机关认为,林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他人财物,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

有网友称,林某早在2018年开始,便以赛事工作人员名义在各地骗取跑友报名费、各类押金、拖欠供应商费用等,并在2023年被列为限制高消费失信人员。为何林某多年逍遥法外?一方面是因为小额多人诈骗立案难,许多受害人被骗金额小且分散在多地、缺乏联动;另一方面,林某善于钻空子,将骗取小额钱财的行为伪装成“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之举”。如果骗局被拆穿,他会作出退费等偿还损失的承诺,随后以“没钱”等理由拖欠。除此之外,许多被害人出于怕麻烦、仍然期待林某主动赔偿等心理,至今没有报案。多个因素导致林某身上存在不少经济纠纷,但其中少有能被认定为构成诈骗罪。直到2024年,14名大学生联合报案,共同举证,才使林某在海淀区落网。

该案同样给马拉松赛事主办方敲响警钟。林某的劣迹很早便被曝光在各社交平台,但各地马拉松赛事组委会发现后并未及时对林某本人作出实质性抵制,也未协助跑者报案,这也使得林某能够屡屡利用圈内名气和人脉继续行骗,直至此次案发。作为目前国内热门赛事类型,主办方应承担更多的审查责任,不应放任骗局的扩大。

对于广大跑者而言,警惕“内部名额”“押金退还”“免费装备”等话术是关键。目前,多地马拉松赛事已要求实名制报名,明确禁止名额转让,并提醒跑者通过正规渠道报名。切勿盲目相信“圈子”里的人,如遭遇类似诈骗,请务必保留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并及时报案。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