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小米SU7 Ultra为何争议频发 性能与营销的双重落差

访客 2025-05-10 11:37:28 2165
小米SU7 Ultra为何争议频发 性能与营销的双重落差摘要: 小米SU7 Ultra自2025年2月上市以来争议不断,主要集中在性能承诺与用户体验的落差、营销策略与产品实际的冲突,以及智能汽车行业规则与用户权益的博弈。性能缩水是争议的核心之一...

小米SU7 Ultra自2025年2月上市以来争议不断,主要集中在性能承诺与用户体验的落差、营销策略与产品实际的冲突,以及智能汽车行业规则与用户权益的博弈。

小米SU7 Ultra为何争议频发 性能与营销的双重落差

性能缩水是争议的核心之一。小米SU7 Ultra以1548匹马力和1.98秒零百加速为卖点,但5月初的OTA更新将日常驾驶马力限制至900匹,用户需在指定赛道完成考核才能解锁全部性能。此举被车主诟病为“付费测试员”模式,尤其是无认证赛道的城市用户彻底失去性能兑现可能。车企通过参数营销吸引用户,却以安全为由单方面限制核心性能,且未在购车时明确告知限制条款,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此外,72%的SU7 Ultra车主从未下过赛道,购买动机多为社交标签而非实际性能需求。然而,小米将赛道成绩与功能解锁绑定,暴露出中国专业赛车场稀缺与用户使用场景割裂的问题。

功能缩水也引发争议。官方宣称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具备高效导流和刹车散热功能,但博主实测发现开孔设计无法引导气流,拆解显示其仅为装饰性“皮肤”。小米回应称该设计主要复刻原型车造型,仅附带有限散热功能,但用户认为宣传与实际严重不符,质疑虚假宣传。类似争议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并非孤例,反映车企为迎合市场偏好,常以超跑设计语言制造“性能幻觉”,但量产时因成本或实用性妥协导致功能缩水。

营销与用户预期的撕裂也是问题所在。小米以“半价超跑”定位吸引中产消费者,但交付后用户发现赛道模式需额外付费培训,碳纤维前舱盖导致续航减少100公里,直线竞速模式需P挡等待60秒,限制日常使用场景。高关注度放大了产品瑕疵,例如安徽SU7 Ultra交通事故虽原因待查,但已引发安全性质疑;车主联合退车声明和维权群的涌现进一步冲击品牌形象。

行业规则滞后与OTA权限滥用也是争议焦点。中国尚未出台专门法规规范车企OTA权限。小米将安全更新与性能限制捆绑推送,模糊了功能更新与权益调整的边界。车企以“保障安全”为由限制性能具有合理性,但单方面决策缺乏用户参与,暴露科技公司跨界造车时用户运营思维的不足。类似争议早有先例,如特斯拉Model3充电速度限制事件。

深层矛盾在于技术平权与社会配套的失衡。新能源汽车性能过剩与普通用户驾驶能力不匹配的矛盾凸显。小米虽提供赛道培训课程,但难以覆盖庞大用户群体,最终选择“一刀切”限制性能。当汽车从交通工具变为智能终端,车企通过软件定义产品特性的权力边界亟待规范。用户质疑是否未来需付费解锁已购硬件功能。

此次事件揭示了智能汽车时代技术、商业与用户权益的三重碰撞。用户需理性看待参数营销,警惕“性能幻觉”;企业需平衡营销激进性与产品可靠性,建立透明沟通机制;行业需完善OTA监管法规,明确安全更新与商业调整的边界。事件或成为推动行业规范化的重要契机,扎实的产品力和用户信任才是关键。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