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交会彰显中国外贸底气 创新求变迎全球买家

近日,第137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成功举办。本届广交会到会境外采购商人数和现场意向出口成交等多项指标刷新历史纪录。作为“中国第一展”,广交会一向被视为中国外贸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在美国滥施关税冲击全球贸易的大背景下,广交会各项数据仍然保持稳定增长。
春夏之交的广州,万商云集,人潮熙攘,超过28.8万名境外采购商来到广交会,创下历史新高。尽管今年4月美国以所谓的“对等关税”为名挑起争端,严重扰乱全球贸易秩序,但春季广交会的人流并未受到影响。相比以往,不仅境外采购商数量创下新高,本届广交会现场意向出口成交同比增长3%,达到254.4亿美元,其中60%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采购商。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张茉楠表示,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大国和制造业大国,在世界经济动荡之下,给世界提供了一个“稳定之锚”。广交会已成为汇聚全球合作的舞台,成为应对外部冲击和关税战的避风港。
在广交会上,好产品永远是硬通货。自主研发设计且兼具实用性和体验感的产品比比皆是。例如,“50秒一杯”的机器人咖啡亭前,不少外国客商宁愿排长队也要喝上一杯机器人“手冲”咖啡;分体式爬楼机让行动不便者和老年群体实现上下楼自由;新型智能按摩椅上躺满了外国采购商。本次广交会还首次增设了服务机器人专区,成为整个展会上最吸引眼球的部分。
张茉楠指出,中国通过技术创新,已从原来的商品输出者变为技术输出者。电子设备、新能源相关产品占比大类的30%以上,说明产业和商品更多趋于创新驱动转变。
参展商王荐来自广东顺德,他所在的初创公司主营高端料理锅,主要销往美国市场。这一轮加征关税后,美国客户直接叫停已有订单,甚至放弃已支付的三成订金。今年广交会第一天,王荐没有遇到一个美国客户。然而,一条他自己拍摄的短视频让他收获了一波不小的关注,不少美国以外的客户在参加完广交会后,纷纷来到他的公司拜访。国内消费者和采购商们也主动对接。这些意外的惊喜让他有些手足无措。
关税战和贸易冲击直接影响国际秩序和体系,越来越多的国家寻求新的贸易伙伴,将原来过度依赖单一市场的模式转向多元化。国际贸易的基础始终建立在全球分工和资源禀赋之上,产业链的成熟协作无法靠单边政策轻易重建。中国制造业丰富而强大的供给能力提供的不仅仅是商品,更是一种确定性。
法国青年马修第一次来广交会,他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将中国的货物和供应商介绍给法语地区的潜在采购商和消费者。张茉楠认为,这种方式可以在线上实现价值重构,让生产端和消费端压缩中间环节,使两端都能获得更大收益。广交会现场乃至整个外贸领域,像这样积极开拓线上新渠道的方式不在少数,越来越多的海外消费者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制造的高性价比。尽管贸易摩擦带来挑战,但市场需求的力量不可阻挡。
广交会创办于1957年,历经风雨从未中断,如今已成为世界上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贸易盛会之一。本届广交会火爆的人流和亮眼的数据就是最好的证明。面对中国制造的创新求变,全球买家给出了积极反馈。中国外贸提供的不仅是商品,还有确定性,这正是当下世界最迫切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