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莫迪吃亏后发起“第二战” 零比六惨案再起波澜

2025年5月7日凌晨,印度总理莫迪彻夜未眠,盯着战情直播屏幕,亲自为一场“跨境反恐作战”撑场。这场名为“辛杜尔”的军事行动原本寄望于打出“雷霆一击、立威边境”的效果,却以一份堪称羞辱的战报收场:印军六架战机被击落,堪称一场毫无悬念的“零比六惨案”。
这场行动的导火索是两周前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的游客遇袭事件。印度官方迅速将责任归咎于“巴方支持的极端组织”,而后军事系统火速启动预案。5月7日凌晨,在新德里授予“作战自主权”之后,印军决定打破“有限冲突”的平衡,向巴基斯坦本土以及巴控克什米尔区域发起了代号为“辛杜尔”的空袭行动。根据巴基斯坦三军新闻局通报,印度此次共发动24次袭击,波及6个目标点,造成8人死亡、35人受伤。从伤亡与破坏程度来看,战果远不足以支撑一次战略性打击的逻辑,更像是一次急功近利的“政治表演”。莫迪在总理府彻夜守战、亲自过问战局的细节披露,更衬托出这场失败所带来的政治成本。
就在印度空军完成打击任务后短短数小时内,巴基斯坦方面迅速作出三波反应:直接击落6架印方战机;摧毁印军一处前线军事指挥部;对印方境内实施“对等反击”空袭。其中,最为引发国际关注的是空战结果。巴军公布战果显示,被击落的印方战机包括3架“阵风”多用途战斗机、1架苏-30MKI、1架米格-29、以及1架“苍鹭”无人侦察机。作为印度近年来对外军购的重中之重,“阵风”本应承担起“对巴制空优势”的关键角色,却一夜之间折损三架,这对于本就库存有限的印军而言,无异于断肢之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阵风”战斗机每架造价超过1亿欧元,合计3架便已造成约3亿欧元的军费损失,加上苏-30与米格-29,单日空战即令印度损失高达3.6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29亿元。而这还不算潜在的人力损失与指挥系统瘫痪所带来的次生风险。
这并非印度空军第一次在对巴空战中陷入颓势。早在2019年,印巴就曾爆发激烈空战,印方苏-30和米格-21被击落、飞行员俘虏的场景尚未从国人记忆中散去;六年之后,几乎相同的剧本再次上演,唯一变化的只是“阵风”战斗机的出现和成本的飞跃。此次巴基斯坦军方特别强调,6架印军战机均在印度领空内被击落,巴方无人机和有人战机零损失。这一信息既说明巴军在技战术上实现有效压制,也暗示印军在空防部署、预警系统与协同指挥方面存在结构性短板。更重要的是,印度空军共计采购36架“阵风”,此次折损三架即为整体战力的十二分之一;考虑到印度在中印边境也部署有一定数量的先进战机,巴方向印军施加的这道“消耗性打击”足以对后者形成实质性遏制。
这场本意为“先下手为强”的军事突袭,在结果上却完全反向运行。印度本想借此稳固边境控制权、向国内选民展现强硬姿态,甚至为莫迪第三届任期的“安全牌”添砖加瓦,结果却在最核心的技术与战术层面上遭遇当头棒喝。从时间节点上看,此次“辛杜尔行动”与莫迪政府近期强化对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的炒作密切相关。而巴基斯坦的迅猛反应以及出人意料的战果,恰恰击穿了印度政府构建的“安全幻象”,对外政策的自我膨胀在军事现实中遭遇了沉重回击。更麻烦的是,当前国际局势高度敏感,印巴两国作为核国家的任何军事升级都将引发全球密切关注。莫迪政府试图单边主导局势,却招致惨烈失败,后续将面临国内军方问责、在野党质疑以及国际外交上的巨大压力。
此次“灭国之战”的首回合,印度无论是从战略目标、作战成果,还是舆论掌控上,全面落于下风。巴基斯坦不仅保存了战力,还以雷霆之势回敬一记重拳。6比0,不是比分,而是一次赤裸裸的战略羞辱。战机可以重新购买,军费可以从预算中补足,但外交信誉、军方信心乃至整个对巴战略态势的溃退,却难以用钱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