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少事大!两个经济大省,负电价来了 新能源市场博弈加剧

字少事大!两个经济大省,负电价来了 新能源市场博弈加剧!浙江这个经济大省近期出现了负电价现象。今年1月,浙江电力现货市场一度电的价格降至-0.2元,这意味着发电企业每卖出一度电还要倒贴0.2元。不过,居民用电仍采用阶梯电价,不受这一变化影响。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去年12月出台的《浙江电力现货市场运行方案》,规定电力现货市场的申报价格下限为-0.2元。发电企业之所以愿意亏本卖电,是因为储存电力成本高昂,且一些类型的发电如风电和核电无法快速调整输出,关闭再启动的成本甚至更高。
山东也面临类似问题,2022年有176天的电价低于每度电0元,其中135天达到-0.08元。2023年又出现了36次负电价。山东的情况主要是因为新能源发展迅速,特别是光伏装机量激增。到2024年底,山东风光装机已突破1亿千瓦,光伏装机达7300万千瓦,分布式光伏达到4300万千瓦。市场化交易导致供过于求,从而引发负电价。
浙江的情况有所不同。一方面,新能源装机规模扩大,总装机容量达到5682万千瓦,渗透率超过40%,尤其是光伏装机量达到4727万千瓦。另一方面,浙江政府为了降低企业用电成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让市场化的核电退出、建立省内煤电联动机制等。这些措施使企业每年节省电费约40多亿元。今年的新政策进一步推动了电价下降,允许-0.2元的市场出清负电价。
随着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的通知提出“新能源项目上网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未来零电价和负电价将越来越常见。这标志着新能源项目的保护期结束。目前,我国新能源装机从2020年的5.3亿千瓦增长至2024年的14.1亿千瓦,占比达到42%。然而,电网难以容纳如此大规模的新能源,因为新能源的系统成本高,需要配备大量调节资源以确保稳定供电。许多省份开始下调新能源保障性收购的小时数,减少财政压力,导致部分风电场几乎停止运营。
这对用电企业和居民来说可能是好消息,但对参与新能源的企业而言,盈利变得更加困难。未来,随着供给端的大爆发,预计负电价现象会更加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