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青年至中年期预防痴呆攻略,早期行动,守护大脑健康!

访客 2025-10-15 16:13:03 5785
预防痴呆症,青年时期是关键,年龄在18-60岁的人群应重视早期预防策略,通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充足睡眠和减少压力等,有助于降低痴呆风险,积极学习新知识,保持社交活动,也有助于大脑健康,预防痴呆症,从青年时期开始,积极行动,守护大脑健康。

73岁的刘阿姨,曾是一位机关单位的财务主管,思维清晰,记性极好。但退休后几年,家人发现她变了:反复问同一个问题,炒菜忘放盐,出门找不到回家的路。辗转检查后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老年痴呆”。


这不是个例。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大约有1000多万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而且这个数字仍在快速增长。它不仅影响患者本人,也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好消息是,这种病可以防、能早查、要早治!只要从年轻开始注意,老年痴呆并非无法避免。今天这篇文章,就告诉你:

想远离老年痴呆,记住这“5个好”,从现在开始做,大脑越用越灵活!

一、“老年痴呆”不是老了才得,40岁后风险就开始埋下

很多人以为老年痴呆是“八九十岁才会得的病”,但医学上早就发现,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改变,其实在发病前20年就已经默默开始了。


也就是说,40岁以后,如果不注意生活方式、饮食、情绪、用脑习惯,大脑就可能悄悄拉响“退化警报”。

根据《柳叶刀》发布的全球研究报告,多达40%的老年痴呆病例,跟可控的生活因素有关,比如听力下降、抑郁、社交孤立、吸烟、糖尿病等。

换句话说,大脑健康这件事,拖不得,早做早防才是关键!

二、记住这“5个好”,远离老年痴呆有希望


1.吃得好:大脑喜欢这些“护脑食物”


大脑是个“耗能大户”,每天消耗全身能量的20%。吃什么,直接影响脑子的工作状态。


推荐吃这些:

·深海鱼类:如三文鱼、金枪鱼,富含DHA,有助神经元连接;

·坚果和种子:比如核桃、亚麻籽,含有Omega-3脂肪酸;

·绿叶蔬菜:菠菜、羽衣甘蓝,富含叶酸和维生素K,延缓认知退化;

·蓝莓:富含抗氧化成分,有助清除自由基,保护脑细胞;

·全谷杂粮:稳定血糖,预防脑供血不足。



少碰这些:

·高糖饮料、精制碳水(如蛋糕、白面包);

·反式脂肪(如人造黄油、油炸食品);

·高盐、高油、高加工食物。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专家提醒:

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是防老年痴呆的“第一道防线”。


2.睡得好:深睡一觉,是给大脑洗澡


你知道吗?人在深度睡眠时,大脑会像“洗澡”一样清洗自己,把白天产生的废物、毒素(尤其是β-淀粉样蛋白)清理出去。

如果你

常年睡不好,长期熬夜、浅睡、频醒

,这些毒素就容易沉积,最终形成脑内“垃圾堆积”,这是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怎么睡得更好?

·保证每晚7-8小时睡眠;

·晚上11点前入睡,抓住深睡黄金期;

·睡前少看手机、避免咖啡因和酒精;

·固定作息,打造“生物钟规律”。



睡好觉,不只是休息,更是大脑自我修复的关键时刻!


3.动得好:不是剧烈运动,而是规律动运动,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对中老年人来说,规律适度的运动,是保护大脑的良药。

研究发现,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太极、跳舞),可以显著减缓脑萎缩、提升记忆力,甚至刺激大脑产生新的神经元连接。


特别推荐这些“护脑运动”:

·快走:简单有效,增强心肺,提升脑供血;

·太极:结合呼吸和动作,舒缓焦虑,有益认知功能;

·舞蹈类活动:既锻炼身体,又训练记忆与协调;

·乒乓球、象棋、广场舞:运动+思维+社交三合一。


记住:动起来,大脑才不会生锈!


4.心态好:情绪管理是“无形的药”


很多人不知道,情绪问题也是老年痴呆的高危因素之一。

长期抑郁、焦虑、孤独,会让大脑持续处于慢性应激状态,损伤神经元、破坏记忆力。尤其是独居老人,孤独感强,更容易陷入认知退化的恶性循环。

怎么办?

·多参加社交活动,哪怕是每天和邻居聊几句;

·培养兴趣爱好,如书法、绘画、种花;

·保持学习,主动接触新鲜事物;

·如果情绪困扰严重,及时就医,接受心理干预。



心理养得好,大脑自然不退化。


5.用脑好:越用越灵,不用就废

“脑子用多了会不会坏?”这是个误解。

大脑不是机器,不会越用越旧,反而是越用越新!

脑科学研究早就证实,持续用脑可以激活神经连接,延缓记忆下降。


推荐这些“用脑法”:


·每天读书、写字、做手工、下棋;

·学习新技能,比如学乐器、学外语;

·经常回忆昨天发生的事,锻炼短期记忆;

·多与人交流,讲故事、分享经验。

清华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强调:“

认知活动是最好的脑部康复训练,坚持下去,大脑不容易糊涂。”

三、这些信号,提示你该警惕了!

防老年痴呆,早识别、早干预最重要。如果你或家人出现以下表现,建议尽早就医:


·经常忘记刚发生的事;

·情绪变化大,容易烦躁或抑郁;

·语言表达变得吃力,说话词不达意;

·经常丢三落四,出门找不到回家的路;

·对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做事顺序混乱。


越早干预,大脑越有“回旋余地”!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