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无人配送拐点逼近,技术革新引领物流新纪元

访客 2025-10-08 13:28:29 9774
无人配送领域将迎来重要拐点,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无人配送逐渐成为物流领域的新兴业态,随着相关政策的逐步落地和市场的不断拓展,无人配送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这一拐点将至,预示着无人配送技术将更加成熟,应用将更加广泛,为物流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无人配送,正在从稀罕事物,变得司空见惯。即使是三四线的小城市,也能时常看到快递公司的无人车在路上穿梭切入。无人配送,似乎比人们想象中落地要更快。

必须要看到的是,相对于无人驾驶,无人配送已然在加速普及中。行业人士普遍认为,2025年是无人配送加速落地的重要时间节点。

2025年的物流圈,也流传着一个共识:这是无人配送从“试点盆景”变为“产业森林”的关键年份。当无人驾驶还在为责任认定争论不休时,无人配送已在末端战场尽量完成技术验证与模式跑通。

从校园到社区,从快递到生鲜,无人配送这个曾被视为未来概念的产业,正加速狂奔。

悄然而至的拐点

末端配送,是整个物流链条上非常重要的节点。

末端配送,指将包裹从物流服务商的末端营业网点直接送达消费者的物流活动,是货物从发货人到收货人链路的最后一个环节,通常称之为“最后一/三/五公里”。而末端配送始终面临四大挑战,包括快递员紧缺、效率瓶颈、成本高企、服务要求高。

对此,末端无人配送成为解决挑战的重要新力量。

据通渠有道发布的《末端无人配送行业研究报告》显示,末端无人配送指的是采用无人车替代电三轮,一种是将包裹从分拨中心转运至末端网点或由末端网点转运至驿站,一种是由末端网点直送C端客户,已突破传统末端范畴。

而末端无人配送的潜在可挖掘价值,在于缓解用工短缺、提高配送效率、提升服务可塑性、降本潜力可期等。有业内人士曾指出,无人车对于运输的降本可以达到1/3,甚至是2/3以上。

也正是因为无人配送的巨大潜力,很多企业早已进行前瞻性的提前布局。自2016年起,末端无人配送开始产品化,随着成本下降于2023年开启场景化试点。

比如,2016年起美团开始探索无人配送服务。通过深入实体消费场景,认真听取商家及骑手关于配送难点的建议,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等技术进行自主研发,美团推出了多种智能配送设备及数字化工具。

截至2024年年底,美团无人机已开通53条航线,累计配送订单超45万单;无人配送车累计配送近500万单,自动驾驶里程占比99%。

根据天风证券发布的《美团AI、机器人布局梳理:无人配送,奇点已至?》报告显示,无人配送大规模应用可为美团节约百亿量级的骑手成本。

比如,一架无人机生命周期内运营的总成本为8.45万元,单月低至1400元,较现有骑手工资下降75%-90%。假设1/3人力被替代,骑手成本下降25%-30%。

而在同样测算逻辑下,以5年折旧假设,无人车单月成本约为1600元,较现有骑手工资下降70%-85%……成本的大幅下降让客户从“试试看”变成“必须用”,无人配送迅速成为物流市场的新星。

此外,资本与产业的注意力,也在2025年集体涌向无人配送赛道。集中体现是在今年,中国无人车企业——新石器因入选美国私募一姐“木头姐”Cathie Wood旗下,方舟投资《BIG IDEAS 2025》报告最具竞争力机器人配送公司榜单第二名,而全球“破圈”。

今年2月20日,新石器无人车宣布完成10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多家物流巨头和中金资本、漳江基金、合创资本等财务投资人共同加持,高鹄资本担任长期财务顾问。与之相应的是,2025年初,新石器第10000台无人车在浙江桐庐工厂下线交付,订单量激增。

要知道的是,在2025年之前,新石器每年的销量都是几千台。而据新石器创始人兼CEO余恩源透露,2024年全年才销售一千多台,但到今天是一个月干过去两年的量。

此外,除快递场景外,新石器无人车还加速在即时物流、生鲜配送、医药冷链、团餐运输、社区零售等场景的部署。特别是今年下半年以来,新石器拿下滴滴货运的单子,已经交付了800多台无人车,向实时调度物流延伸。

预计到明年,快递行业依然会高速增长,但是快递以外的行业城市配送和即时物流这样的场景,增长速度会超过快递,甚至有可能在销量上超过50%。在余恩源看来,从计划性物流拓展至即时性物流,相当于从100万辆市场扩宽到了3000万辆的市场。他表示,“这个赛道的发展速度会有10倍速的增长。”

能够看到,这场由无人配送带来的物流效率驱动变革,正在改写中国电商与物流业的底层逻辑。拐点,也随之到来。

无惧挑战,大步迈向新未来

必须要看到的是,市场高速增长的背后,无人配送的规模化落地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这些挑战,包括解决降本、合法、场景、交付、合规等。而最大的挑战,是社会舆论和安全。一项新技术或者说一个新物种的出现,都需要有一个大众接受的过程。而每一次的社会舆论,也都会影响其商业化落地的速度。

就在今年4月,两起事故敲响警钟:咸阳九识无人车拖行倒地电动车,北京同品牌车辆碰撞后驶离。安全隐患与舆论压力,成为比技术更难跨越的坎。或许一次事故的负面影响,可能抵消十年试点积累的信任。

路权的区域鸿沟,同样棘手。全国范围内无人配送车尚未形成统一、清晰的法律身份认定,以及通行规则。尽管超100城开放路权,但部分城市仍将无人车归为“特种设备”,限制主干道通行。某家企业虽然在海量城市获得运营“铁牌”,但在西北某省会仍需每季度重新申请临时许可。路权,直接决定生死。

中信证券研报就指出,5月27日,九识智能发布新型无人车,采购价格和月度服务费创新低,但同时核心零部件和算法迭代持续升级,赋能快递末端降本效果或逐渐显现。2025年主要快递公司无人车采购量有望翻倍以上增长,采购方式主要包括租赁和加盟商自购等,路权准入和网点件量密度成为无人车规模扩张的主要前提。

降本神话,也面临现实拷问。某家企业推出的无人配送车虽然价格不算很贵,但订阅费叠加维护成本,中小网点回本周期仍需3年。圆通虽实现单票降本70%,但仅限高校等封闭场景,开放道路成本仍比人工高15%。真正的降本要,靠规模。但如果没有路权开放,无人配送车等设备无法上路运营,即便有需求也没有市场。

当然,好消息也在不断传来,政策支持为这一拐点提供了坚实基础。2025年,商务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的《加快数智供应链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就明确提出,“推动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以数智化协同创新为支撑,推动物流与产业、贸易、消费融合发展,加快机器视觉、智能传感、射频识别等技术应用,推广智能立体仓库、自动导引车、无人配送车等设施设备,实现人、车、货智能调度。”

此外,地方层面也在快速跟进,江苏、四川等省份提出了具体的无人车投放目标,深圳则率先启动了全国首个跨五区联网的无人城配试点。

另外一点也非常重要——面向未来,AI技术将成为破局的核心动力。比如在感知层,美团无人机的4D毫米波雷达与双目视觉相机,已能应对暴雨、大雾等复杂环境;在决策层,顺丰用AI优化路径,让无人车等待红灯时间减少20%;在调度层,中通“智驾平台”实现40城车辆实时监控,风险预警准确率达95%。

可以说,AI正推动无人配送从单点智能走向系统智能。比如2024年十二部门推动的5G与物流终端融合,让“车路云一体化”成为可能——通过云端大模型实时分析路况,无人车反应速度比人类快3倍。

写在最后:

无人配送之路,越来越清晰、越开阔。

2025年的无人配送,像极了2010年的智能手机——技术成熟、资本涌入、巨头卡位,但真正的爆发仍需等待生态成熟。但无人配送的爆发,几乎是板上钉钉之事。

无人配送无正从点到面、由浅入深,成为嵌入社会物流系统的“毛细血管”。这背后,是政策、技术、资本和商业模式的多重驱动,更是产业链深度协同的集中体现。

在未来,随着场景快速扩容的推动,无人配送正由单点优化迈向系统性提效,多主体协同、商业模式创新成为行业新常态。这也意味着,无人配送或许将以“降本、提效、增值”为核心命题,为物流产业重构发展新图谱。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