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大哲学系系主任驳斥文科无用论,探讨人文精神的真正价值
北大哲学系系主任就文科无用论发表观点,强调人文精神的真正价值,他认为,文科教育不仅关乎个人修养和素质提升,更对社会文明进步起到关键作用,面对社会功利化和实用主义的冲击,人文精神更显重要,它培养人们的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是塑造健全人格不可或缺的部分,不应轻视文科教育,而应重视人文精神在社会发展中的真正价值。
北大哲学系系主任谈文科无用论 人文精神的真正价值!6500万粉丝一夜之间失去了声音,张雪峰账号的全网封禁事件揭示了当代社会对教育价值的集体焦虑。这位“考研界顶流”用“文科即服务业”“新闻学无用论”等言论收割流量时,我们不禁思考: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培养能赚钱的工具,还是塑造完整的人?
2025年9月24日,张雪峰在多平台的账号同步被封禁,官方给出的理由是“违反社区公约”。回顾其言论轨迹,从“新闻学无用论”到“普通本科无用论”,这些极端观点早已埋下隐患。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方师师质疑,当我们将教育简化为“有用无用”的二元判断时,是否正在摧毁其人文根基?教育部数据显示,2025年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失业率较专科生低4.2%,直接反驳了“学历决定论”。张雪峰的言论将复杂的结构性矛盾简化为粗暴的就业公式,这种思维暴露了教育功利化的深层危机。
“文科无用论”盛行有其现实土壤。麦可思研究院《就业蓝皮书》显示文科起薪确实低于理工科,但这种比较忽略了人文学科的长期发展潜力。更值得警惕的是量化评价体系对人文教育的挤压——985高校理工科研经费往往是人文学科的数十倍。哲学系毕业生创办文化IP、历史学者转型战略咨询的案例证明,人文素养能转化为独特的竞争优势。故宫文创年入15亿、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破圈等现象,展示了文化解码能力的商业价值。
北大哲学系教授指出,ChatGPT时代更需要三类人文竞争力:批判性思维、文化洞察力和伦理判断力。当技术迅猛发展时,正是人文精神在守护创新的底线。社科院研究员列举了一个典型案例:某互联网大厂算法团队引入人类学背景成员后,产品用户留存率提升37%。这印证了哈佛大学的发现:人文学科培养的共情能力和系统思维,正是机器最难复制的“元能力”。
教育的价值需要三维评估:时间维度上,哲学经典比编程语言更具持久性;空间维度上,“一带一路”急需小语种加法律的复合人才;人性维度上,文学艺术的心理疗愈价值无法被技术替代。武汉大学“人文科学试验班”的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跨学科背景者职业中期薪资反超纯理工科毕业生达28%。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宣言》正在调整评价体系,但破除焦虑更需要个体实践。历史加数据分析、哲学加产品经理等组合方案证明,人文素养与实用技能并不对立。某985高校的追踪数据显示,辅修人文学科的理工生创业成功率高出同龄人42%。
当张雪峰小号继续带货的荒诞画面仍在上演,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箴言格外振聋发聩:“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在这个用流量衡量一切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守护人文精神的火种——它或许不能立即兑换成薪资数字,但决定着社会文明的底色与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