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不是所有驱蚊液都能防蚊 武汉疾控最新提醒

访客 2025-08-01 17:44:38 17477
武汉疾控提醒驱蚊液并非万能,部分产品可能效果有限。

极目新闻通讯员 邱雨奇

近来,基孔肯雅热成为网友关注的热点,不少网友囤驱蚊液,以免被蚊子叮咬感染。

8月1日,武汉疾控官微发布提醒,不是所有的驱蚊产品都能有效驱蚊,关键看以下这几点:

一定要看成分!

目前国际公认安全有效,也是我国登记注册常用的驱蚊成分有三种: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又称羟哌酯)、驱蚊酯(伊默宁)。

避蚊胺:使用最广泛,驱蚊效果好,但是对皮肤和黏膜有一定刺激性。如果过量使用,可能引起皮疹。

派卡瑞丁:效果好,相较避蚊胺毒性小,对孕妇、儿童更友好。

驱蚊酯:三者之中毒性最低,但防蚊效果也稍逊色。

●一定要看作用时长!

不同成分的驱蚊液,其保护时长存在差异;即便是同种成分,不同浓度下的保护时长也有所不同。

目前市面上常用的驱蚊液中,避蚊胺10%-30%浓度可持续防护4-6小时;派卡瑞丁(羟哌酯)20%浓度防护时长能达8-12小时;驱蚊酯10%-20%浓度防护≤6小时。

浓度越低,持效时间越短,需频繁补涂。大家可以根据使用场景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浓度。但并不是浓度越高越好,当浓度达到一个平台期后,再增加浓度,保护时间也不会显著延长了。

●一定要正确涂抹!

涂抹原则:先将驱蚊剂喷在手掌上,然后再均匀涂抹到脸、脖子、手臂、腿部等所有未被衣物遮盖的皮肤上。给孩子涂抹也是一样,避开眼、口、手(防止吃手误服)。

适量即可:在皮肤上薄薄地涂一层就够了,不是越多越好。

避开特殊部位:切勿涂抹在伤口、发炎或过敏的皮肤上。

先防晒,后驱蚊:如果需要同时使用防晒霜和驱蚊剂,应先涂防晒霜,等待吸收后再涂驱蚊剂。不推荐给儿童使用防晒、驱蚊二合一的产品,因为防晒霜需要频繁补涂,这可能导致孩子接触过量的驱蚊成分。

及时清洗:回到室内不再需要防护时,要用肥皂和水将涂抹过驱蚊剂的皮肤清洗干净。

●天然≠有效!

出于安全考虑,有些家长可能更偏向于天然植物驱蚊成分,如常见的驱蚊手环里添加了柠檬桉叶油(一种蚊虫讨厌的挥发性植物成分)等植物驱蚊成分,以达到减少蚊虫叮咬的效果。

但驱蚊手环接触范围有限,且容易挥发,所以有效防护时间较短,不能覆盖全身,且柠檬桉叶油中的香茅醇是已知过敏原,可能导致过敏,不建议用于3岁以下儿童。

●都说蚊香有微毒,能用吗?

蚊香主要成分是拟除虫菊酯,符合国家标准的蚊香一般不会对人体构成危害,但蚊香燃烧时产生的烟雾(即使是无烟蚊香也有少量)含有悬浮颗粒,可能对呼吸道产生损害,一般不适合在室内使用,可用于室外或阳台。

成分相同时,电热蚊香液(片)与普通蚊香的毒性相当。使用时产生的悬浮颗粒最少、污染较小,可在一般家庭或孩子超过半岁的家庭使用。

●宝宝防蚊:安全是首位

<2个月的婴儿:

选择物理防蚊,不推荐使用任何化学驱蚊剂(包括避蚊胺、派卡瑞丁等)。

使用纱窗、蚊帐(尤其是婴儿床、推车)。外出时使用带有蚊帐的婴儿车。

穿浅色、轻薄透气的长袖衣裤。

避免在蚊子活跃高峰时段(清晨、黄昏)外出。

22个月—3岁儿童:

可使用成分:避蚊胺、派卡瑞丁及驱蚊酯。

浓度限制:避蚊胺浓度建议不超过30%(通常10%-20%足够日常使用)。派卡瑞丁按产品说明(通常5%-20%均可),驱蚊酯浓度建议不超过20%。

禁用成分:柠檬桉叶油(3岁以下禁用)。

>3岁的儿童:

可使用避蚊胺、派卡瑞丁、驱蚊酯、柠檬桉叶油。

(来源:极目新闻)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