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乳业IPO遇阻:90%营收依赖贵州,奶源质量频上黑榜,北交所连发九大灵魂拷问!
南方乳业IPO进程受阻,因90%营收依赖贵州地区,且奶源质量问题多次受到关注,面对北交所的九大灵魂拷问,该乳业公司面临严峻挑战,其IPO进程的不确定性增加,需解决奶源质量问题和拓宽市场渠道等关键难题,摘要字数控制在100-200字以内。
2025年7月,贵州南方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方乳业”)冲刺北交所上市的关键时刻,一份包含九大问题的审核问询函摆在了公司新上任董事长耿坤面前。这份函件如同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直指公司奶源供应链管理、区域市场依赖、关联交易合理性、募集资金运用等核心痛点。两个月前,这家贵州乳企龙头刚刚经历了年内第二次董事长更替——掌舵人由黄德泽变更为贵阳农投集团副总经理耿坤。这一人事震荡,在上市前夕显得格外刺眼,仿佛预示着前路的荆棘密布。
作为贵州乳制品市场的霸主,南方乳业在省内市场占有率高达67.84%,省内收入贡献超过90%的总营收。然而,当这家年营收18亿元的区域乳企试图走出贵州,迈向资本市场时,却不得不直面增长乏力、奶源困局和区域壁垒的三重挑战。北交所的问询函,不仅是一份监管清单,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区域乳企在巨头挤压下的生存窘境。对于公司IPO及业务详情,《中国经营报》记者曾致函询问,南方乳业仅以“以招股书为准”回应,这种沉默背后,是更深层的焦虑与不确定性。
7月18日,北交所的首轮问询函如约而至,从奶源到市场、财务到研发,涵盖九大问题。奶源问题首当其冲:报告期内(2022—2024年),南方乳业向自有牧场、控股子公司牧场、第三方牧场及专业合作社采购生鲜乳,其中控股子公司和第三方牧场供应占比43%—49%、31%—44%,但三家控股子公司牧场均陷入亏损。生鲜乳市场正经历供给过剩、单价暴跌的寒冬,国内原奶均价从2022年的4.16元/千克跌至2024年的3.31元/千克,跌幅超20%。与此同时,公司常温乳制品产能利用率从97.06%降至93.65%,北交所尖锐质疑:是否存在产能扩张过快、管理滞后或奶源过剩风险?这一问,戳中了南方乳业的阿喀琉斯之踵——低价外采奶源虽在2024年贡献51.1%供应量,并带来成本优势(自产成本3.98元/千克 vs 外采均价3.81元/千克),却埋下质量隐患。2022年9月,清镇市市场监管部门通报其娟姗鲜牛奶、有机鲜奶菌落总数超标;2023—2024年,广州、开阳等地抽检及消费者投诉频发,产品质量问题如影随形,侵蚀着品牌信誉。
市场拓展的困境同样被推至风口浪尖。南方乳业在贵州省内近乎垄断,但省外扩张的棋子——2023年斥资8000万元参股的光大乳业——却成了一场滑铁卢。报告期内,光大乳业带来413.13万元和759.49万元投资损失,双方业务协同微乎其微。北交所要求解释:省外市场是否遭遇无形壁垒?长期股权投资减值计提是否充分?数据冰冷而残酷:南方乳业与光大乳业合计销售额仅46.84亿元,省外收入占比不足10%。在乳业巨头伊利、蒙牛全国化布局的挤压下,区域乳企的生存空间日益逼仄。尼尔森IQ数据显示,2024年乳品全渠道销售额同比下滑2.7%;Wind统计更揭示,19家A股乳业上市公司中,13家净利润下滑,2025年一季度仍有10家持续萎靡。南方乳业的增长乏力早已显露端倪:2022—2024年,营收从15.75亿元增至18.17亿元,增速却从14.6%暴跌至1.4%;净利润从1.73亿元增至2.09亿元,增速从15.6%降至4.5%。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一针见血:“业绩放缓源于市场竞争加剧、消费需求变迁及自身策略失误,这无疑增加了北交所上市的变数。”
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同样引发监管拷问。2023—2024年,南方乳业主营收入增幅15.16%和1.40%,远超可比公司均值2.68%和-9.35%。如此悬殊的差异,北交所要求合理解释。研发投入的薄弱更成软肋——报告期平均研发费用1094.47万元,研发强度仅0.63%,低于行业均值。关联交易的迷雾也未散去:2024年前十大原材料供应商中7家为新合作方,采购额激增;生鲜乳采购额波动明显(2022年3.41亿元、2023年3.04亿元、2024年3.84亿元),且2022—2023年关联方采购占比近50%。向关联方采购饲料的价格差异,犹如一道未解之谜,北交所直指研发内控有效性与采购合理性。
招股书显示,南方乳业计划IPO募资9.8亿元,其中4亿元用于威宁县奶牛养殖基地建设(目标存栏1万头,年产鲜奶5.53万吨),4.8亿元用于营销网络建设,1亿元补充流动资金。但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与公司增长疲态形成荒诞对比。报告期内,南方乳业累计现金分红约1.80亿元,2025年5月又通过6000万元分红方案。一边大额分红,一边上市募资“补血”,北交所质疑其募资合理性。高级乳业分析师宋亮曾警示:“国内乳企近年投资失误频发,源于对市场过度乐观。”南方乳业的威宁项目,恰似一场豪赌——在行业寒冬中逆势扩产,风险不言而喻。
区域乳企的困局,在南方乳业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高度依赖单一市场是致命伤,贵州省内收入占比超90%,跨省尝试屡屡碰壁。然而,黑暗中也藏有微光:2023年,贵州省人均奶类消费量仅6.70千克,远低于全国平均的41.3千克。若能深耕本地,提升人均消费,增长空间依然可期。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指出,区域乳企应聚焦差异化竞争,强化本地渗透,优化成本结构,探索轻资产模式。但这远非易事——在乳业巨头标准化、规模化攻势下,南方乳业的产品线(涵盖“山花”“花都牧场”等品牌的低温乳制品、常温乳制品及含乳饮料)虽具地域特色,却难敌全国性渠道优势。
续写深化:区域乳企的突围密码与未竟之路
南方乳业的挣扎,折射出中国乳业版图的深层裂痕。在消费升级与存量博弈交织的时代,区域乳企的生存法则不再是野蛮扩张,而是精准卡位。耿坤的上任,或许是一场及时雨——作为贵阳农投集团副总,他背靠国资资源,可推动本地化协同。例如,贵州省内乳制品消费潜力巨大,若能借力“乡村振兴”政策,下沉县域市场,将“山花”品牌植入社区生态,或可激活增量。数据为证:贵州农村人均乳品消费不足城市一半,这恰是未被开垦的沃土。光大乳业的失败,则是一记警钟:跨省并购需文化融合与渠道重构,而非简单资本游戏。对比新希望乳业通过并购区域品牌(如“南山”),实现多品牌矩阵的成功,南方乳业的“单点突进”显得苍白。
奶源困局更需系统性解方。外采策略虽压降成本,却牺牲质量可控性。自建牧场的高成本(如威宁项目)在奶价下行期尤显冒险。行业老将宋亮建议:“区域乳企可转向‘订单农业’,与专业合作社深度绑定,既保质量又控风险。”日本区域乳企“明治”的案例值得镜鉴——其聚焦巴氏鲜奶,通过冷链优势筑牢本地壁垒,避开与巨头的正面交锋。南方乳业的巴氏杀菌乳、发酵乳等低温产品本是其利刃,但研发投入不足(0.63%强度)致创新乏力。若能将募资部分转向研发,开发贵州特色乳品(如草本调制乳),或可打造差异化护城河。
消费者信任的重建刻不容缓。产品质量问题已伤及品牌根基,社交媒体上,“南方乳业菌落超标”的标签偶有浮现。在Z世代主导的消费市场,透明溯源与ESG(环境、社会、治理)表现成为新标尺。南方乳业可借鉴蒙牛的“数字牧场”,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奶源全流程可溯,并借上市契机强化信披,挽回公众信心。毕竟,资本市场不仅是融资平台,更是信誉竞技场——北交所的问询,实则是逼其刮骨疗毒。
未来并非全无曙光。乳业寒冬中,区域品牌的情感粘性反成优势。南方乳业的“花溪老酸奶”承载几代贵州人记忆,这种地域情怀是巨头无法复制的资产。若能以“本地鲜”为核心,联动文旅(如牧场体验游),或可开辟新场景。江瀚的“轻资产”建言,指向了合作共赢:例如,与美团优选等社区电商共建短链配送,避开巨头渠道绞杀。2025年,乳业复苏初现端倪——国家奶业振兴政策加码,贵州“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本土乳企。耿坤若能将上市危机化为转型契机,南方乳业或可涅槃重生。
编辑有话说
南方乳业的上市之路,是一曲区域乳企的冰与火之歌。冰,是奶源过剩、增长放缓、监管问询的刺骨寒意;火,是省内消费潜力、地域品牌情怀的燎原星火。耿坤掌舵下的每一步,都关乎生死——募资扩产若成,或可突围;若败,恐陷更深泥潭。区域乳企的出路,不在盲目全国化,而在深耕本土、差异制胜。南方乳业的挣扎提醒我们:在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下,唯有质量、创新与诚信,才能融化寒冰,点燃希望。这场上市博弈,不仅是企业的考验,更是中国乳业转型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