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胰岛素会上瘾?以讹传讹 正确认识胰岛素作用

打胰岛素会上瘾?以讹传讹 正确认识胰岛素作用!流言称“打胰岛素会上瘾,一旦开始就不能停”,导致许多糖尿病患者在治疗上抵触注射胰岛素。这种说法是典型的以讹传讹。
医学上的“成瘾”指的是对某种物质产生强烈的依赖和渴求,即使明知道会带来伤害,也难以自控地继续使用。成瘾物质能作用于大脑的奖赏回路,尤其是中脑边缘系统中的多巴胺通路,刺激大脑释放“快乐信号”。但胰岛素不是外来异物,而是人体胰腺天然分泌的一种激素。它不会作用于奖赏中枢,也不会让人产生“快乐感”或“渴望感”,因此胰岛素本身不会产生药物依赖性。作为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方式,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胰岛素是非常必要的。
“打了胰岛素就停不了了”“一旦开始就得打一辈子”——这是很多糖尿病患者常听到的话。还有人认为打胰岛素意味着病情恶化或自己控制不好。正因如此,不少患者对胰岛素产生了恐惧和抵触,这种心理被称为“心理胰岛素抵触(PIR)”。一项跨国研究显示,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在医生建议启用胰岛素时,第一反应是抗拒,甚至感到羞愧或焦虑。这种抗拒不仅来自个人经验,还与社会文化、信息认知误区有关。
事实上,胰岛素并不会让人上瘾,也不是“最后一步”。它只是糖尿病治疗工具箱中的一种手段,用对了,是帮你稳定血糖、保护器官、争取缓解时间的“及时雨”。
胰岛素和毒品不属于同一个系统。胰岛素不是外来异物,而是人体胰腺天然分泌的一种激素。它的主要任务是将血液里的葡萄糖送进细胞里,让身体各个器官获得能量。胰岛素不会作用于奖赏中枢,也不会让人产生“快乐感”或“渴望感”,更不会像尼古丁、吗啡那样激活成瘾相关脑区。耶鲁大学医学院团队的研究指出,胰岛素主要通过 PI3K-AKT 通路在肌肉、肝脏、脂肪等外周组织中促进葡萄糖转运、合成糖原、抑制脂肪分解,本质上是一个能量代谢调控分子,而不是和奖赏、情绪控制有关的物质。
不仅如此,胰岛素信号还会抑制大脑中多巴胺的释放,对奖赏系统起到“刹车”作用。动物实验发现,胰岛素信号减弱会导致多巴胺转运体功能下降,大脑中的多巴胺清除变慢,奖赏效应增强,使得个体对甜食、安非他命等刺激更敏感。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胰岛素信号能通过 PI3K-AKT 通路,调控多巴胺系统的稳定性,影响我们对奖赏的判断和行为节制能力。也就是说,胰岛素更像是大脑中调控冲动的“理智因子”,而不是成瘾“帮凶”。
很多人觉得,只有病得特别重、血糖极高、并发症缠身的人才需要打胰岛素。实际上,这种想法存在误区。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慢性病,随着时间推移,人体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功能会不断衰退。即使一开始靠口服降糖药还能勉强控制,随着病程延长,单靠口服药物可能就不够用了。这时候,不是药物“失效”,而是病情发展的自然过程。
根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 版)》的推荐,以下几种情况提示应该考虑启动胰岛素治疗:糖化血红蛋白(HbA1c)大于9%,且伴有高血糖症状;服用两种及以上口服降糖药物后,血糖仍然控制不理想;伴有急性感染、手术、妊娠等特殊状态,需要短期快速控制血糖;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高血糖状态等急性并发症。
有些患者在血糖控制好、体重减轻、生活方式改善以后,可以经过医生评估,逐渐减少胰岛素剂量,甚至撤掉胰岛素,回到口服药物管理。一项对7000多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发现,大约42%的患者在启动胰岛素治疗后一年内成功停用,最常见的原因就是血糖控制达标、体重下降或者换用了其他类型的降糖药。
真正危险的,其实不是打了胰岛素,而是该打的时候却迟迟不肯接受治疗。糖尿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进展。特别是2型糖尿病,早期可能只靠生活方式和口服药物就能控制,但随着胰岛β细胞功能持续衰竭,体内自我分泌胰岛素的能力越来越弱。如果在这个阶段还勉强坚持,任由血糖长期居高不下,糖毒性会进一步损害胰岛细胞,加速病情恶化。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 版)》明确指出,高血糖持续未得到控制,不仅损伤眼底视网膜、肾脏小血管、神经系统,还会显著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这些慢性并发症一旦发生,就是不可逆的,哪怕后来血糖控制达标,损伤也很难完全修复。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够早期严格控制血糖,能显著降低未来发生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心肌梗死、卒中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反之,如果一开始就控制不力,哪怕后续再努力补救,也难以彻底弥补早期失控留下的隐患。
因此,真正需要警惕的,从来不是“打针这件事”,而是血糖长期失控后带来的不可逆伤害。一旦血糖指标提示需要用胰岛素,就应该及时接受治疗,而不是因为害怕“打了就停不下”,白白错过珍贵的干预窗口期。
我们之所以害怕胰岛素,归根结底是因为对它不够了解。胰岛素不是“毒品”,不会上瘾。与其盲目恐惧,不如主动掌握。当我们对胰岛素的作用有了正确认识,不再用“上瘾”这样的词来污名化一个救命药物,控糖这件事,才真正回到了你自己手中。放下误解,才是真正迈向健康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