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振宁的圆满人生,矛盾、痛苦与煎熬背后的归根之路
杨振宁一生充满矛盾和挣扎,但他最终找到了内心的圆满,他的学术成就背后隐藏着痛苦和煎熬,但他始终坚持追求自己的目标,他的成功离不开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同时也离不开对自己内心的不断探寻和修正,归根到底,他的圆满来自于内心的平衡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杨振宁先生的一生可以看作是一个圆,从一个地方开始,走过遥远的旅程,最终又回到了起点。2023年10月18日,这位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及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他的人生轨迹始于清华园。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1929年,他的父亲杨武之被聘为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全家搬进了清华园。在清华园里,杨振宁展现了卓越的学术天赋,特别是在数学方面表现突出。他在清华园度过了八年美好时光,这段经历对他影响深远。
1935年,13岁的杨振宁在学校图书馆读到一本名为《神秘的宇宙》的书,激发了他对科学的兴趣。他曾对父母说:“将来有一天我要拿诺贝尔奖!”1938年,16岁的杨振宁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入西南联大化学系,后转至物理系。他在校期间成绩优异,成为全校最优秀的学生之一。1944年,杨振宁以优异成绩取得清华大学物理系硕士学位,并成为第六届留美公费生。
1945年8月28日,杨振宁赴美留学,开始了长达26年的海外生涯。在美国,他遇到了许多杰出科学家,如费米和泰勒。1949年至1966年,杨振宁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工作,这是他的学术黄金时期。他与李政道共同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并因此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尽管身居海外多年,杨振宁始终心系祖国。1971年,他作为知名科学家回国访问,推动了中美学术交流。1997年,75岁的杨振宁应邀担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主任,致力于打造“中国版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2003年,他回到清华,将住所命名为“归根居”。
杨振宁不仅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还致力于培养中国杰出人才。2004年,82岁的杨振宁亲自给清华大一新生讲授《普通物理》,每周授课。2015年,他放弃美国国籍,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振宁先生的一生,从中国出发,走向世界,最终回归中国。这个“圆”不仅是科学探索的圆,也是文化认同的圆,更是生命价值的圆。他用自己的世纪人生诠释了“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杨振宁先生的生命之圆已经圆满闭合,但他所点燃的科学火种与树立的精神丰碑将在中国未来的科学事业中持续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