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算法优化助力骑手实现智慧跑腿——让配送更高效,骑手越跑越明白

访客 2025-10-20 17:36:41 4789
通过对算法的持续优化,帮助骑手更好地理解配送路线和策略,从而提高配送效率,优化后的算法能够实时分析交通状况、订单分布和骑手能力等因素,为骑手提供更加精准的路径规划和时间管理,这不仅有助于骑手节省时间和精力,还能提高整体配送的准时率和客户满意度,经过优化,骑手能够“越跑越明白”,在繁忙的配送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

今后跑单时,荣晓路很难再连续“极限操作”了。

“单子几乎没断过,去厕所都是趁出餐慢的空当去的。”10月15日,北京市昌平区天通苑站点的专送骑手荣晓路,向《工人日报》记者展示他在今年8月一个雨天的“极限操作”——当天,他连续在线13个小时,直到被系统“踢”下线才收工。

这一天,荣晓路一共送了82单,在站点150名骑手中排名第五,当天的“榜一”战绩是101单。

近期,外卖平台美团对“防疲劳”机制升级:如果连续多天跑单时间达到“极值”,站点会约谈骑手进行“强提醒”,要求骑手平衡好工作和健康,个别站点还试点通过线上管理,约束骑手极端过劳跑单情况。

2024年底开始,多家外卖平台陆续上线“防疲劳”机制。不过,美团骑手保障组相关负责人田冶坦言,对于骑手强制下线后,换个平台接着跑单的情况,仅靠单一平台很难约束。

由于平台累计的时长是骑手身上“有单”的时间,荣晓路所在站点的副站长苏卫东透露,即使是订单量较多的周末,也只有5名左右骑手用完时长。美团数据显示,目前日均触发8小时弹窗的骑手约占比18%,触发12小时强制下线的骑手占比仅为0.28%。

骑手们对于每一单的“性价比”格外在意。决定订单“性价比”的是一套涉及商家、用户、平台、骑手等多方的算法。28岁的上海专送骑手饶顶峰与这套算法“打交道”已有4年时间。

今年4月和9月,上海举行了两场关于算法和劳动规则的恳谈会,饶顶峰有机会和平台代表面对面“谈”算法。

今年,全国总工会将推动平台算法和劳动规则协商作为开展2025年集体协商“集中要约行动”的重点工作,更多的快递小哥、外卖配送员像饶顶峰一样,对看不见的算法拥有了“话语权”。

“像桶装水、团餐这样的订单,送一单劳动强度就很高。老小区大多没电梯,经常搬运超重物品,特别容易疲劳”“送一次远单还不如抢两个近单,订单价格跟距离不成正比”……不喜欢“熬时间”的饶顶峰,两场恳谈会上谈的都是订单“性价比”问题。他希望,平台优化订单计价规则,增加更多衡量配送难度的人性化标尺。

在这两场恳谈会上,骑手和平台方在提高顺路单派单概率、提高难配送订单在计价算法中的权重比例、众包骑手正常劳动情况下的“时薪”不低于当地最低小时工资标准等方面达成了共识。

最近,跑在路上的饶顶峰感受到了算法的“温度”:以前接远单不容易“跟单”,现在接一个远单,基本都会“跟”几个距离近的顺路单。

更多的改变在发生。

北京市朝阳区将台地区的众包骑手刘壮发现,接到顺路单比之前更容易了,顺路程度也更高了。地图上的两个相邻小区,实际隔着一条环路,需要绕很远才能到达的“假顺路”情况,很少再出现。

浙江杭州众包优选队长黄晓琴,向记者展示了一个“13颗星”订单。

这个需要46分钟内送达的晚高峰订单,配送距离为3.5公里,共13件商品,价格7.8元。基于订单距离、时段、重量、商品数量等因素生成的星级,将订单价格与配送难度挂钩,这些算法的优化,也让骑手“越跑越明白”。

采访当天,荣晓路早上7点上线,晚上8点收工,共完成33单。下线时,疲劳监测的跑单时长进度条上,距离8小时的弹窗点位还有一小段距离。荣晓路所在站点的专送骑手,每单单价6元,加上随单补贴,这一天,他大约赚了200多元。维持这样的跑单强度,他每月能到手7000元左右,多的时候能过万元。荣晓路每月有4天假期,可以灵活向站点申请。

即便如此,对于骑手而言,平台派什么单子,能跑多少钱,仍然具有不确定性。接受记者采访的一些骑手表示,随着骑手数量增多、接单数量减少,想要保证收入不降低,一定程度上还是要“卷”时长。

对此,田冶表示,外卖订单具有潮汐性和非标准性,平台会进一步完善薪酬调整沟通机制和算法规则,让骑手收入更具稳定性。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