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直播救活夫妻店,守店人的逆袭之路

访客 2025-10-16 17:08:57 50353
一对夫妻经营的店铺在县城面临困境,因缺乏主理人而陷入困境,通过直播销售的方式,他们成功吸引了大量顾客,实现了业务的复苏和增长,直播成为这对夫妻挽救店铺的重要手段,让他们的生意焕发新生。

直到今天,人们还在回味已经翻页的十一长假。对很多刚结束一场旅行的人来说,假期遗留的强戒断反应,全靠从异地带回的特产缓解。

特产,接近一种旅行的“物证”。

游客们会从抵达旅行目的地开始,就一路践行买些地方特色美食,先尝再买、直邮回家,用于假期结束后反复固化旅途的记忆。

从反向旅游成为新风潮开始,大家都开始扎向县城乡镇。这里没有知名商业街和特产店,游客们可以在本地人常光顾、藏在生活区街头街头巷尾的小店,买最地道的本地美食。

而在近一年内出门旅游,会发现无论东西南北地区,越贴近下沉市场的餐饮小店,日常营业中都有一个新变化:直播。

大量开在背街、且店里面积不大的夫妻店,桌子永远油腻腻的熟食小店,甚至流动的路边摊和档口,都会在营业的时候同步架起直播。其中很多门店,会在显眼的位置贴上“快递可发全国”“现做现寄,真空包装”。

全民直播时代,套用在小本经营上显得尤为娴熟且普遍。

在下沉市场,在乡镇县城,在大众所看不到的地方,直播正在以一种新的方式,批量救活下沉市场的小本生意。

县城的广阔天地:特产包邮全国

十一假期后复工的一周后,汪昭还是很难从假期结束的情绪中抽离。

人在工位,各软件大数据更是频繁奉上沉重的一击。摸鱼刷视频,算法推荐的还是“贵州小众景点”和“本地才知道的宝藏小馆”。

抖音上被推送进首页的,除了景色和群众对于复工的哀嚎,也偶尔穿插一条贵州辣子鸡小店的直播,如果不是刚刚去过贵州,这条直播完全不会引起他注意。

整场直播没有任何技巧,镜头直击小店灶台,主厨即是主播,没有叫卖没有互动,只在往油锅里下肉下辣椒的间隙看眼屏幕,手里翻炒动作不断,偶尔看着屏幕,带着点贵普口音,说一句“快递可发全国”。

汪昭的印象中,这家店似乎出现在某条攻略里过,他在贵州时,还因为时间和距离的原因最终没能到店堂食,只点了次外卖。

味道超乎汪昭的预期,还有些没能去堂食再吃一顿的小遗憾,心里更多还是复工日衬托下“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去贵州”的失落。

偶然刷到直播,一个直击源头的购买链接,恰好在此时此刻,完成了汪昭对假期遗憾的一点弥补。

直播救活夫妻店,守店人的逆袭之路

一种数字时代的再续前缘

直播间的另一边,是还在锅边奋战的店主,在晚间的饭点,一面蓄力喂饱身后小店内坐满的食客,一面顾及远方的顾客下单。这种略显笨拙的直播风格,反而容易在线上搭建起一丝奇特的信任感。

在当下的小城餐饮街走一圈,就会发现,采用同样手法直播的小店老板不在少数。

回看过去几年,县域的消费正在无声无息中飞速更迭。

一个久居在小城的人,或许不知道在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中提到的“全面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发展乡村餐饮购物”,但绝对注意到,很多连锁奶茶店似乎是在同一阶段,一股脑涌入县城。

街头开了古茗,紧接着旁边开了瑞幸,霸王茶姬很快在县城商圈开了两家,这个曾经让德克士撤店的小县城,在半年之间突然开了很多家连锁餐饮。

很快,再偏僻的县城角落也能点上蜜雪冰城和杨国福麻辣烫,下沉市场居民能点到的外卖也越来越多。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已经不记得,上次去那个只卖家常小菜的夫妻店吃一顿饭是什么时候了。

连锁品牌驻扎下沉市场,让消费者选择增多的另一面,是夫妻店和非连锁小店,遭遇了自己的生存围剿。

直播救活夫妻店,守店人的逆袭之路

小本生意在如今的餐饮环境中不堪一击

原本只做周围熟客生意的街边小馆子,几乎每个月都能察觉来店吃饭的人越来越少。

一家开在县城中学一公里处的面馆,过去午饭时间忙起来,店里要至少雇两个小时工才忙得过来。到了今年,店里直到下午两点,才有零星几个快递员和外卖小哥来吃饭。

平时用来存放食材冰箱冷冻柜,从几年前3个塞得满满当当,到了今年只剩1个冰箱还插着电。

消费者有自己的“附近3公里”,小本生意的客源逐渐被困在“周边1公里”的孤岛上,且水位还有不断上涨的迹象。

连锁化伴随的是标准化的体验,同时也挤压着小本生意非标化生存的缝隙。

县城的小本生意,在连锁餐饮面前基本没有什么竞争力,没有系统化的供应链,只有清早来送菜的师傅;运营能力基本只有临走对老顾客说的那句“下次再来”。尤其在打不起餐饮价格战时代,靠干净、新鲜、口味家常笼络住的顾客实在非常有限。

县城从来没有主理人,倒是有越来越多的守店人。

所有店主都知道坐以待毙,在店里纯耗时间和房租不是长久之计。于是,直播,开始成为小店经营的最低成本突破口。

直播,餐饮小店的经营延长线

东北县城的深夜,气温已经接近0度,烧烤小店的门口,店主会在引炉、生碳、烤肉串的间隙,和直播间的人介绍“我家之所以叫赵三烧烤,是因为我爸在兄弟几个中排行老三。”

实体生意的经营困境,平等渗透到餐饮行业各个类目的非连锁小店。

即便烧烤店已经算是东北县城中为数不多的夜生活聚集地,但也做不到家家都红火,十一过后,返乡人员的又一次集体离乡,一并带走了本地餐饮小店夜间的最后一丝红火。

晚上11点,小赵手里只有两个外卖订单,都是最花时间费功夫的菜品,到手的价算起来仅仅不亏本,全靠屋里唯一一桌大哥点的一提啤酒,才算将将贡献了今天这顿碳火费。

“那不能因为生意不好就不开张了,猫一天狗一天,也得开门才能有活路。”

每天只要在室外烤串,小赵就会架起手机兼带直播,这种在深夜直播的形式,偶尔也能帮他笼络起点同情分,路过直播间的看客,无论是看他不容易,还是真想念家里这一口,都能帮小赵能卖出些真空包装的生串、自家腌好的油边。

店里没什么装修,小赵也不懂运营和算法,只知道店里偶尔人多、烧烤炉子上烤的花样多,直播间里就也能连带着多卖出去十几单,刨除食材和物流成本,相当于店里多了一两桌客人的营收。

县城小店之所以积极通过直播间自救,就是因为只要一部手机、一个账号,就能重建“路过”的机会。

直播救活夫妻店,守店人的逆袭之路

小本生意,更信奉蚊子腿也是肉

日均营业额200-300已经算是县城小店的普遍现象,平均50%的毛利率,还要加上房租水电和人工,让保本都变得艰难。

与此同时,下沉市场的餐饮现状,已经进入非常白热化的大鱼吃小鱼时代。

从县城中心第一家鸡柳大人开业,附近的炸串小吃店老板就要连续几天都睡不着觉,转天附近100米内又开了家临榆炸鸡店,周边几家档口小店就都要在同一天在门口贴上“热铺转让”。

在“全国包邮”的系列直播中,可以看到有多少小店店主正在积极自救。大家都在迫切的“变则通”经营氛围中,选择直播作为突围。

包括不限于摆满熟食、只有夫妻俩忙碌经营的小店;有经营资质的凉拌米皮小吃也全国包邮油辣子;东北四平菜市场内顺丰包邮猪皮冻的摊主,连带帮旁边的摊位卖点柿子黄瓜,以及揭阳当地的菜场的潮汕手打牛肉丸,就在直播间内现做现塑封。

这些商品,对县城本地消费者来说,这些商品都算不上稀奇,一切都在身边、在楼下、在几百米内触手可及。

而对外地消费者看来,一切都有种冲破预制味的“活人感”气息。

很多店主在直播中,已经对快递到北京、上海、深圳的时长分别是多少,以及顺丰京东冷链包邮的流程轻车熟路。

对常年生活在一线都市中的人而言,这些都是远在他乡的一线特产,相比之下本地一小时能买到的,大概率只有100块装不满两个小塑料盒的连锁卤味凉拌菜。

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倾向从镜头晃动、操作台油腻、但现切现做的小店中下单尝鲜。

在县城直播不是营销手段,更接近一种经营形式的延长线。

直播救活夫妻店,守店人的逆袭之路

透过直播能买到全国所有角落

过去几年,“连锁”几乎成了县城商业升级的代名词。标准化、供应链、性价比,是连锁品牌走进下沉的强优势。

也正因为标准化,小店所拥有的差异性,在标准化过剩的地区反而变成了稀缺。

小商家或许无法形成品牌、做大做强,至少能有一个新的路径来拓展生意,无论吸引附近的人到店消费,或邮寄全国,都属于小店自救的一部分。

新型线上柜台,先路过再留住

当消费回归“真实感”后,县城小店就重新获得了竞争力。

互联网会给予所有夫妻店一个平等展示的机会,有肥娟小吃店这类听劝爆改,从濒临倒闭的童鞋店变小吃店,直播间炸薯条旁边的小凳就是现成的可变现广告位的“现象级夫妻店”。

同时,各地也有顺着直播间一路猛进,成为小城里收学徒、开分店的成功案例。

如果说传统生意比拼的是地段,那直播就接近一次“重新选址”的机会。

虽然不是所有小店都有这样的机会和运气,对县城夫妻店来说,直播就像一个新型线上柜台。

能让线下热闹的门店,转化成线上看客的购买欲,线上每卖出一单,都是为线下小店多撑一天作出的贡献。

线上直播间的火爆,也能和本地生活消费相辅相成,同城消费者刷到,也能促成“先路过再留下”的机会。

哪怕粉丝不多,在线观看人数少,至少也有了一些能随着日积月累建立起高粘性的可能性。

直播救活夫妻店,守店人的逆袭之路

同品类摊位,有的直播间几人有的破万

在县城做小本生意,选址是第一位,但如果仔细观察过一条餐饮街一天的具体经营情况,就会发现即便很多门店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要素,客流量照样不理想、不可控。

这涉及到开餐饮小店,有个不成文的经营生意经。

除了不可控的客流量,做生意极为关键的一点,是不能给路过的潜在消费者设立门槛。

门口有没有障碍物,有没有能造成进店阻碍的台阶,从街上看店内是否是黑漆漆一片,一眼扫过去能不能知道这家店是卖什么的,基本均价都是多少等等,一切都是能不能把“路过”转换为“消费”的重要因素。

直播,恰恰是破除这层门槛的有效工具,能在几秒之内将店内的真实环境、商品的制作过程都毫无保留呈现出来。

同样的商品,其蕴含的在地文化和手工价值,能在屏幕另一端被消费者重新发现和珍视。

直播可以打破物理上的深巷限制,让一家地理位置的偏僻小店,成为了数字世界里的临街旺铺。

直播救活夫妻店,守店人的逆袭之路

菜场小摊在直播间成热卖

公平来讲,直播救活的小店不在少数,但也不是所有小店都能被直播救活。

直播对县城小本生意更为直接的作用,是帮助重塑了县城商业的底层逻辑。

县域经济长期存在的问题,是连锁商业群入驻后,下沉市场小本生意被挤压后的连锁反应。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的背面,是小本生意接连倒闭,甚至连部分中老年群体的就业环境也被一并压缩。

曾在小城市开过两次店又倒闭的餐饮从业者透露,如果今年一条街连续开三家以上连锁餐饮后,就意味着明年这条街注定要涨一波房租。前有一批旧的夫妻店倒下去,后有一批新的创业者望而却步。

一个小店的生存困境,也是一群人陷入计无可出的生活僵局。

直播的本质,可以算是一次小本生意“可见度”的再分配。

如果说直播短视频的1.0阶段,是通过互联网让更多品牌走向全国,从大城市走向下沉市场的各个角落。现在的2.0阶段,是通过互联网,让小本经营个体作为地方特色,从小城镇走向全国。

透过直播间,曾经中国商业生态里最边缘的一群人,第一次拥有了与市场平等对话的机会。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