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揭秘,多款洗脸巾含化学残留,消费者需警惕!
央视报道指出,经过检测发现,市面上销售的23款洗脸巾中,有高达21款含有化学残留物质,这些洗脸巾可能存在安全隐患,长期使用可能对皮肤造成不良影响,消费者需警惕这些“坑”,提高对化妆品成分的认知和鉴别能力,选择更安全的产品保护自己的皮肤健康。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一次性洗脸巾凭借其便捷卫生的特点,近年来成为众多消费者日常护肤的新宠。无论是忙碌的上班族,还是注重肌肤护理的精致人士,洗脸巾似乎已成为浴室柜上的必备品。
然而,2025年10月13日央视的一则检测报告,引发了大众对洗脸巾安全性的高度关注。
据报道,央视网委托广州检验检测认证集团针对目前市面上在售的23款洗脸巾进行了化学残留的检测,结果表明:21款宣传“植物纤维”或“再生纤维素纤维”的洗脸巾,其主要成分都是粘胶纤维,并且均检出二硫化碳残留;而2款明确标注100%棉的产品,未检出二硫化碳残留。
报告一出,央视网视频号评论区下,网友们结合自身使用体验纷纷留言,掀起讨论热潮:
“平时经常用的几个大品牌洗脸巾,刚刚看了材质竟然都是胶粘纤维。”
“还好一直用传统普通棉毛巾。”
“绵柔巾≠棉柔巾,涨知识了。”
“棉”与“绵”的一字之差,化纤伪装下的陷阱
这并不是央视新闻第一次对洗脸巾进行专题报道。自去年起,针对市场乱象,央视新闻从多角度科普“如何辨别全棉洗脸巾”。
“棉”与“绵”仅一字之别,却在洗脸巾市场布下了层层伪装陷阱。货架上的产品印着雪白的棉花图案,宣传语清一色标注“再生纤维素纤维”“天然亲肤”,让棉柔巾与绵柔巾看起来毫无二致。但这看似细微的用字差异背后,是天差地别的安全属性,前者是天然安全的肌肤友好型产品,后者却可能暗藏化学风险。
真正的棉柔巾,核心优势在于“天然”二字。它以100%棉花为原料,采用水刺工艺,以水为针,通过高压水流将棉花纤维紧密交织成巾,这种工艺无需额外添加化学黏合剂,成品具有良好的吸水性、透气性、亲肤性,并且天然安全无刺激无异味。
而名字相似的绵柔巾,其“柔”并非来自棉花,而是化学纤维的特性。这类产品多以粘胶纤维、涤纶纤维等化纤为原料,表面摸起来虽有“绵软”质感,生产过程却暗藏隐患。从木材、竹子等天然材料提取纤维时,需大量使用硫酸、二硫化碳等有毒化学试剂。若生产过程中的漂洗环节不够彻底,这些有毒溶剂的残留物就会附着在巾体上,成为“带毒”的日常用品。
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是抵御外界侵害的第一道防线。而洗脸巾作为日常频繁接触皮肤的用品,其安全性至关重要。含有化学残留的洗脸巾,就如同潜藏在身边的隐形杀手,日复一日地侵蚀着肌肤健康。对于敏感肌肤人群而言,他们的皮肤本身就较为脆弱,耐受性差,这类问题洗脸巾中的化学物质更容易引发过敏反应,导致皮肤出现红肿、瘙痒、刺痛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即便皮肤耐受性较强,长期使用化学残留超标的洗脸巾,也会对皮肤屏障造成不可逆的损害。皮肤屏障一旦受损,其锁水保湿能力下降,水分流失加剧,皮肤变得干燥粗糙;同时,对外界刺激的防御能力也大打折扣,更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侵袭,引发各种皮肤炎症。
更为严重的是,二硫化碳等化学物质如果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人体血液循环,还有可能对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头痛、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
此次央视送检的23款洗脸巾里,仅2款明确标注100%棉的产品,未检出二硫化碳残留。
这意味着,大部分未清晰标注“纯棉”属性的绵柔巾,都可能带着看不见的化学残留,悄无声息地流入消费者的手中。
百亿市场狂奔下的三重失守
洗脸巾市场的这一乱象,并非偶然,其背后是利益的驱使和行业规范的不完善。
1. 利益驱动:低价内卷催生“毒洗脸巾”
随着消费者对个人护理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洗脸巾市场迅速扩张,巨大的利润空间吸引了众多商家纷纷入局。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洗脸巾行业规模已突破150亿元大关,未来或将以10%的年复合增长率上扬。国金证券预测,乐观预期下,预计棉柔巾有望加速替代洗脸巾,且在央视进行消费者教育背景下,棉柔巾渗透率提升有望超预期,预计2026年末这一头部企业的棉柔巾有望实现收入22.52亿元。
巨大的市场蛋糕吸引众多商家入局,却也让竞争陷入畸形。部分不良商家为了降低成本、获取更高利润,不惜以次充好,采用价格低廉的化纤原料替代纯棉,同时在生产环节偷工减料,对化学残留问题视而不见,“毒洗脸巾”由此流入消费市场。
2. 标准模糊:概念漏洞成造假温床
行业标准的模糊性,进一步为乱象“开绿灯”。
现行规范对“植物纤维”“再生纤维素纤维”等核心材质概念缺乏清晰界定,关键指标的空白形成明显漏洞。不良商家恰好利用这一缺陷,借“植物提取”“天然纤维”等文字游戏混淆视听,将劣质原料包装成健康产品,既规避了合规风险,又轻松误导消费者,概念漏洞俨然成了造假售假的安全区。
3. 监管乏力:抽检难以覆盖“海量产品”
监管层面的乏力,则让乱象陷入屡禁不止的循环。
当前市场上洗脸巾品牌超20个,涵盖卷筒式、压缩式等多品类,且多数通过电商渠道分散销售,品类杂、渠道散的特点让监管难度陡增。全链条抽检覆盖率不足,难以实现对每一款产品的严格把关,这不仅让不良商家有机可乘,更形成了曝光-整改-再复发的治理怪圈。
从企业自律到行业共治
此次央视曝光不是终点,而是推动企业自律向行业共治跨越的起点。在消费需求升级与规范诉求的双重驱动下,头部企业主动作为,以标准重建筑牢安全根基,用技术赋能打通生产堵点,而消费者的觉醒更是成为倒逼行业升级的核心力量,多方协同发力,共同勾勒出行业安全发展的崭新图景。
1. 消费觉醒:倒逼行业升级的核心力量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对无纺布清洁用品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31-40岁群体,他们的洗脸巾TGI指数达137,成为消费主力。这一群体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和成熟的消费观念,对产品的成分明确标注、品牌口碑等方面有着极高的要求。
消费者的这种需求变化,直接传导到市场端,迫使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产品策略和生产标准,加大对产品品质的把控力度,推动市场向规范化、高品质化转型。
2. 标准重建:5S体系照亮安全底线
长久以来,无纺布清洁用品行业因缺乏统一、明确的安全标准,导致市场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在此背景下,维达率先行动,于9月22日联合新华网、数据洞察机构凯度、电商平台京东以及无纺布生产企业赛得利,共同发布《2025无纺布清洁用品安全标准白皮书——湿巾、洗脸巾、湿厕纸等个护品类》,提出原材料可溯源、0有害添加、无菌生产等5S标准,为行业树立了清晰的安全标杆。这一标准的出台,不仅填补了行业在相关领域的标准空白,更让企业的生产有了明确遵循,让消费者的选择有了可靠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维达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并非偶然。根据尚普咨询2025年市场地位证明显示,维达品牌已实现生活用纸连续10年全国销量第一。这份亮眼的成绩,既是消费者对其产品品质认可的体现,也为其引领行业标准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3. 技术赋能:无菌生产切断污染链条
技术是标准落地的硬支撑,也是企业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提质的核心抓手。
当下,越来越多品牌正加速打造透明化工厂。通过打造净化车间、搭建从原料入厂到成品包装的全自动化生产线,实现生产全流程零人工接触,从源头切断人为污染风险。这种生产透明化举措,精准戳中消费者看不见所以不放心的核心焦虑。当生产过程可追溯、可监督,安全便不再是模糊的承诺。
行业更需主动借力这一趋势,以“云探厂”等方式让生产过程可视化,靠公开检测报告让产品安全可验证,在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中扎实重建信任。
当标准清晰化成为行业共识,生产透明化成为企业常态,监管常态化成为市场保障,“每一张洗脸巾都安全”的目标才不会只是消费者的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