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形机器人产业前景展望,资本涌入,发展迅猛
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受到广泛关注,资本大量涌入这一赛道,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但仍需面对技术、市场等挑战,总体来看,人形机器人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有望成为智能制造领域的重要一环。
2025年,全球机器人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第三季度全球机器人行业融资总额达112亿元,环比增长42%,其中人形机器人相关企业融资额占比达38%。资本市场的热情催生了多家独角兽企业,国内某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单轮融资斩获15.6亿元。
订单量也持续攀升。9月29日,优必选再度签下3000万元人形机器人大单,总订单金额逼近4.3亿元。更早之前,中国移动的人形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预算高达1.24亿元,成为国内迄今最大单笔公开招标订单。
人形机器人赛道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资本狂热。国投招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曹正表示,现在是资本狂热期,大家都在往这个方向涌。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至今,全球人形机器人相关投资金额已接近200亿元,超过2024年全年。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中国现存“机器人”相关企业近90万家,2025年1-5月新增相关企业10万家,同比增长44%。二级市场上,人形机器人概念股平均上涨83.6%,远远跑赢同期上证指数,年内涨幅翻倍的概念股多达25只。
全球人形机器人竞争格局呈现出“中美领跑”的鲜明特征。特斯拉Optimus项目进展迅速,马斯克宣称特斯拉未来80%的价值将来自机器人。有报道称,特斯拉计划2025年底推出第三代Optimus,并在2026年开始量产。美国初创公司同样表现亮眼。Figure AI凭借首个人形VLA模型Helix,实现跨场景泛化能力,其Figure 02机器人已进入宝马汽车产线工作。Agility Robotics的Digit机器人则通过“充电1小时运行2小时”的续航表现,在物流仓储领域打开商业化空间。
面对美国企业的强势,中国公司正依托完善的产业链和丰富的应用场景奋起直追。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傅利叶等头部企业已取得显著进展,部分企业已完成小批量交付。
2025年被业内普遍视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大和证券认为,中国在2025年底前将交付近7000台人形机器人。优必选计划在今年发货超过500台工业人形机器人,目前其产能已超过1000台。应用场景也从表演、导览向工业制造、物流仓储等实用领域拓展。优必选与一汽-大众达成合作,引入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开展汽车制造过程中的螺栓拧紧、零件安装等工作。Agility Robotics的Digit机器人已在亚马逊仓库、GXO物流中心常态化运行。
ChatGPT等AI大模型的迅猛发展,为人形机器人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大模型技术正让人形机器人从“传统运控”走向“具身智能”。Figure AI的Helix模型融合VLA技术,能将人类语言指令转化为机器人动作,响应延迟低于30毫秒。世界模型与VLA模型的结合,让机器人不仅能理解指令,还能预测环境变化。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闫维新解释,世界模型擅长环境动态预测和物理规律理解,而VLA模型强于多模态融合和语义推理,两者结合可以构建更加强大和全面的智能系统。
尽管前景看好,人形机器人规模化落地仍面临诸多挑战。数据短缺是首要瓶颈。闫维新指出,整个行业严重缺乏数据,拥有的具身智能交互数据只有几百万条,实际所需的规模可能在上千万甚至上亿万条。技术路线的不确定性也是隐患。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钹直言,人形机器人不是“具身智能”和AGI技术的最佳路径。他认为,不同的应用场景必须用不同的硬件,人形并非最优解。电池续航同样制约着商业化进程。大多数人形机器人单次充电仅能工作1-2小时,而实际工业应用通常需要至少4-8小时的持续工作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