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景区应急服务定价引争议,是否应借机赚取天气钱?

访客 2025-10-05 09:12:12 5582
关于景区应急服务是否应利用天气因素进行定价的问题引发争议,景区在应急服务定价方面面临困境,是否应该发“天气财”成为讨论的焦点,争议点主要围绕景区在特殊天气条件下的服务成本、游客需求以及公平定价原则展开。

国庆夜的泰山之巅,狂风骤雨中挤满躲进厕所避雨的游客,而一墙之隔的宾馆大厅里,99元一个的过夜坐席正在热销。当极端天气撞上旅游高峰,这份包含泡面、充电和休息位的“应急套餐”售出2000多单,却也撕开了景区服务定价的深层矛盾:在避险刚需面前,商家该守商业逻辑还是担公共责任?

10月2日的泰山遭遇强降雨大风,山顶13家宾馆的998个床位早被预订一空,标间价格飙升至千元以上。厕所挤满了避雨游客,部分饭店开放餐厅收取60-100元过夜费,某宾馆推出的99元坐席套餐包含泡面、热水、充电等服务,国庆期间售出超2000单。景区通报强调“明码标价无投诉”,但游客用脚投票的数据暴露了供需的极端失衡。

从显性成本看,泡面5元、充电宝租金10元、按200人分摊的场地费约20元,叠加山顶运输成本是平地的3倍,基础成本约50元。隐性成本更关键:深夜服务的3倍人力工资、占用营业场所的机会成本,以及零下5℃环境下的避险溢价。有游客算账:比起千元房费或冒失温风险,99元买安全似乎“划算”,但公共服务是否该按市场规律定价?

黄山开放免费应急避难点,迪士尼暴雨天免费发放雨具,纳木错则明码标价含氧设备费。对比可见景区应急服务分三种模式:纯公益型、附加服务型、刚需收费型。泰山的问题在于,当998个床位要应对2万游客时,本属商业行为的住宿被迫承担起公共避险功能,而99元定价恰卡在“应急服务”与“市场行为”的模糊地带。

支持者认为明码标价符合《价格法》,且解决了游客燃眉之急;反对者指出山顶仅13家宾馆形成事实垄断。法律空白加剧矛盾:《价格法》规定市场调节价,但对“临时避险服务”无细化标准。更深层冲突在于,世界遗产保护限制扩建,但游客安全权如何保障?有业内人士透露,泰山宾馆全年利润70%来自节假日,平日200元的房间假期必破千元。

可以借鉴日本富士山经验:建立分级定价机制,区分常规服务与应急避险;要求特殊时段公示成本构成;由文旅部门设定浮动上限;规划多功能避难场所。核心是确立“基础避险免费,增值服务收费”原则,既不让企业亏本担责,也不纵容“天气财”。毕竟,当游客在厕所过夜成为“普遍现象”,损失的何止是景区口碑?

这场争议暴露出国内景区应急管理的共性短板:旺季承载力的硬约束遇上极端天气的软肋,最终转化为游客与商家的零和博弈。99元坐席的热销,既是市场智慧的体现,也是公共服务缺位的警示。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