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价墓地泡沫破灭,中国殡葬业面临转折
中国高价墓地的市场泡沫破碎,生意不再如过去那样畅销,这一行业被视为中国最“阴间”的生意之一,因为墓地价格高昂,让许多人难以承受,随着人们对墓地价格的不满和批评,市场需求逐渐下降,行业面临巨大压力,这种情况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人们开始重新思考殡葬行业的商业模式和伦理问题。
消费降级的趋势已经影响到了殡葬行业。曾经,一块0.6平方米的墓地价格比汤臣一品还贵一倍,昆明陵园甚至考虑推出“墓地按揭贷”,最高能贷20万元。家属不仅要还房贷,还要分期支付墓地费用,只为让逝者住上豪华阴宅。然而现在,高价墓地彻底滞销了。“殡葬茅台”福寿园和万桐园等高端殡葬企业相继出现亏损,一块风水宝穴从12万元降至6.3万元仍无人问津。许多人宁愿选择海葬,也不愿购买高价墓穴。
殡葬业的兴衰并不完全取决于死者数量,而是由活人的经济状况决定。这其实是一门观念生意。人们通过墓地的价格来衡量孝心的大小。尽管表面上不攀比,但私下里总会议论谁家的葬礼更风光、墓地更气派、子女更有孝心。一场白事中,寿衣要穿5000元的,骨灰盒要买十几万元,棺木也要选几千元的杨木或杉木。加上连续几天的葬礼酒席和其他开销,费用惊人。
这种情况下,福寿园和万桐园等企业凭借大孝子的心态获得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中国人在生死大事上不好意思讨价还价,使得福寿园拥有了绝对的议价权,墓穴均价涨至12.2万元,比一线房价还高。购房至少有70年产权,而一个小墓地只有20年产权,到期不续就可能被挖坟。
然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钱包空了,观念也随之改变。钻石被视为智商税,死后是否住大房子也变得无所谓。生前掏空六个钱包买房,死后还要拖垮下一代买墓,这样的模式逐渐被打破。父母不忍心再添负担,子女也实在凑不出更多钱。今天中国人再谈“生老病死”,财富分配优先考虑下一代,其次是这一代,最后才是上一代。
正如电影《人生大事》所说,现实生活里排在死亡前面的还有无数件事。孩子的学费、伙食费、房贷、车贷都需要花钱。官方也看到了老百姓的困境,提出推进公益性生态安葬设施建设。多地出台墓地限价政策,上海推行墓穴小型化。阳间不让炫富,阴间同理。因此,高价墓地的泡沫破裂得无声无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经济实惠的海葬、草坪葬、花坛葬。日本甚至有“气球葬礼”,骨灰装进气球,在高空爆炸,全套费用仅需1.2万元。再不济也能“拼好墓”,一块墓地拼35个骨灰盒,人均价格一万出头。这代人更加通透,认为死后尽孝不如生前厚爱。真情实感,“拼好墓”前也哭得心安;虚情假意,12万元的风水宝穴也难抵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