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疯狂俞浩,揭秘背后的故事
俞浩展现出了“疯狂”的一面,他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追求进步和创新,勇于挑战自我,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他的热情和努力激励着身边的人,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俞浩的“疯狂”表现展现了他对事业和生活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手机,追觅、华为、小米未来要三分天下”“可以完全PK理想汽车,从L9到L8、L7、L6都能实现碾压”,近日追觅创始人俞浩在追觅内部的讲话相继曝光。
其实这也只是2025年开年以来,俞浩放狠话、野心勃勃的冰山一角,对标庞巴迪造商务飞机、挑战大疆造无人机,甚至还要进军天文造超大口径太空望远镜……
要知道追觅自己公布的数据称:2025年上半年营收超过150亿,员工总数2000人左右,四处出击的俞浩究竟是不自量力的“疯子”,还是真正看到市场机会、挑战旧有格局的“商业天才”?
01追觅要走小米的路?
国内同时涉足家电、新能源汽车、手机的企业只有两家,一家是小米,另一家是追觅。
8月28日,追觅宣布首款超豪华纯电产品将对标布加迪威龙,计划于2027年亮相,并将汽车业务划分为两个品牌运营——追觅汽车和星空汽车。
据新浪科技报道,追觅汽车对标布加迪的车型,内部命名“追觅-布加迪”,有电动和增程式两个版本;星空汽车对标库里南、宾利的车型,目前已规划了4个配置,并要求“长宽高均要大于理想L9和问界M9,后者外观应霸气硬朗,所有尺寸不小于库里南”。
证券日报则提到,追觅汽车近期举办首届战略合作伙伴大会上,追觅汽车获超150亿元订单,其中,中东及中亚经销商反馈热烈。
9月5日,追觅召开全品类发布会,除了传统业务扫地机器人、洗地机等清洁电器品类外,追觅还发布了冰箱、厨电、空调、电视等大家电产品,攻向了美的、海尔等家电企业的核心阵地。
图片来源:追觅官网
9月19日,追觅科技宣布即将推出旗下首款智能手机Dreame Space,该款手机上来主打的就是5000+元价位的高端手机,并称Dreame Space已在海外市场获得超过亿元人民币的预售订单。
除此之外,在2025年上半年,追觅还宣布要发展无人机、天文望远镜,甚至有爆料称,俞浩曾放话,称旗下CVC基金或能成为“全球最大VC”。
图片来源:追觅科技微博
从追觅想要涉及的业务来看,可以说与小米高度重合,手机、家电、新能源汽车……只不过以上这些领域,小米在各条战线上取得了成功,而追觅还在项目的启动期或是筹备期。
值得一提的是,追觅就是通过小米走向成功,2017年,追觅通过小米有品众筹推出了首款产品V9吸尘器,此后借助小米品牌影响力、销售渠道甚至是供应链支持,追觅在扫地机器人领域成功突围。
此后随着高端品牌的建立,追觅逐渐尝试摆脱为小米代工的身份,2022年,追觅代工营收占比大幅下降,自主品牌大幅攀升。而到了2023年,追觅放弃为小米代工业务,全力发展自有品牌。
可以说追觅的成功离不开小米的支持,也离不开俞浩离开小米的战略决策。
02俞浩能否成为下一个雷军?
从目前追觅的拓展来看,现在的追觅就是十年前青春版、激进版的小米,但是未来追觅能够成为小米吗?俞浩是下一个“为人民服务”的雷军吗?
有人看好追觅造车、造手机,因为追觅有着自己的技术底蕴,如20万转的高速马达技术能够复用到汽车的涡轮增压、电动水泵、空调压缩机,甚至是高端手机的微型震动马达;高功率密度电池能够应用在车载电源、BMS等领域;SLAM导航与避障能够应用在智能驾驶领域。
同时在产业链上,追觅拥有自建工厂,在自动化生产线、质量控制和供应链管理上形成了规模效应,可能降低零部件的采购成本。
以上是追觅跨界造车、造手机的优势,但最大的问题在于市场窗口和产品实力是否能支撑起俞浩的野心。
要知道,这些行业都是重资产重技术的红海市场,而追觅要在四个行业同时出击难度可想而知。
追觅的新业务走的都是高端路线:其首款智能手机Dreame Space,定价为5000+高端化市场;其规划的新能源汽车品牌追觅汽车、星空汽车,分别对标布加迪、库里南&宾利……
梦想很美好,在外界看来,俞浩的野心实现起来有些艰难:
首先是市场格局,在国内高端手机市场,2025年上半年,苹果市场占有率达到65.81%,华为紧随其后为24.38%,小米、OPPO分别只有2.81%、1.73%。
可以说,在手机这样一个高度红海的市场中,消费者对高端手机品牌已经形成认知,那么追觅如何说服消费者花5000多元去买一个追觅造的高端手机?
而这样的问题也出现在新能源汽车身上,想要买库利南、宾利、布加迪的用户,为什么要去买一个家电品牌刚刚造出来的新能源汽车?
其次是能力,小米能够造出高端手机,能够对标保时捷造出小米SU7,原因在于小米的高研发投入,2024年,小米集团研发投入为241亿,2025年全年,小米预期的研发总投入将超过300亿元,其中小米造车首期投入的130亿研发费用。
图片来源:小米汽车官网
可能也有很多人说,包括小米在内,很多的手机、新能源汽车品牌早期都是“组装厂”,只有在盈利以后才开始搞研发,追觅完全可以走小米早期的路线。
但关键的问题是,追觅有没有钱搞定供应链,2024年,追觅总营收150亿元,按照华尔街见闻提供的研发数据估算(追觅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7%以上),追觅2024年研发投入总额为10.5亿。
可见这样的研发投入为小米的零头,那么追觅凭什么能够四处出击,拿下高端手机、高端汽车市场?
03资金链能不能撑得住?
在外界看来,追觅的问题已经不是有没有钱做研发,而是追觅这家企业能不能生存。
其实关于追觅缺钱的传言一直都是有,此前就有“追觅破产”“MOVA要关门”“苏州市政府要接管追觅”等传闻。追觅方面表示:相关传闻均属谣言,目前公司业绩良好。
而俞浩在朋友圈中更是表示:追觅现金流充足,经营状况良好,近两年公司和他个人还拿出了50 亿元左右回购老股,使他们的持股比例从45%升到70%,号称“所有退出的投资人都赚了钱,早期投资人甚至赚了几十倍”。
那么追觅手上到底有多少资金呢?
透视商业通过整理媒体报道可以得出,2019年至2024年,追觅营收分别为5亿、20亿、40亿、60亿、100亿、150亿,整体呈现快速增长。
而光明网曾报道:在2025年上半年,追觅半年营收超过去年全年,即超过150亿。按照2025年上半年150亿计算,据此测算,从2019年至2025年上半年,追觅总营收约为525亿。
目前追觅没有公布利润率,我们对标同样为高端扫地机器人的科沃斯为例,2025年上半年,其净利润率为11.28%。
按照同类型友商11.28%的净利润计算,追觅通过经营活动挣来的资金约为59亿元。
而从2018天使轮融资未公布金额外,2020年8月,追觅分别完成两次亿元级的B轮和B+轮融资,2021年更是获得36亿元的C轮融资,总计约为38亿元。
经营利润+融资,追觅手中的资金量约为97亿元。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如果垂直于清洁家电领域,追觅或许还能在红海里闯一闯,但是如果拓展手机、新能源汽车、无人机、商务飞机、专业航天望远镜等这些高投入高技术的领域,追觅的资金储备可能撑不起俞浩的野心。
对俞浩来说,找钱或许是下一阶段的重要任务,其中,上市是募资的关键渠道——近期,俞浩在微信朋友圈上表示:明年年底开始,追觅生态旗下多个业务将会在全球各交易所,批量IPO。
从俞浩的表态不难看出,他理想中的追觅不应该是一家小而美的公司,而是一家像小米一样的平台型生态公司。但问题是,迈向“追觅帝国”的每一步都异常艰难,充满荆棘。
纵观商业史,过度扩张往往是巨星陨落的开始,乐视贾跃亭就是最好的例子,追觅如今的四面出击,像极了一场豪赌。
在高端手机、汽车这些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积淀的战场上,仅凭一份“现金流充足”的声明,显得极为单薄。
俞浩的梦想家气质值得赞赏,但市场是看结果的。若无法在短期内于某一新领域取得决定性的突破,并以此证明其商业模式的可行性,那么这么大幅度的跨界,对追觅来说反而是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