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中美人才政策对比热议,K签增设引发关注背后的原因

访客 2025-09-30 14:44:53 7750
近期K签证增设引发关注,中美人才政策对比热议,由于中美两国在人才政策上的差异,K签证增设引发了公众对人才流动和竞争的关注,美国的人才政策注重吸引全球顶尖人才,而中国则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近期中美人才政策的对比热议反映了全球人才竞争的趋势和重要性,对于两国来说,如何制定更加合理有效的人才政策,促进人才流动和合作,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摘要字数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关注重点准确概括了主要内容。

K签增设近两月为何突然引发关注 中美人才政策对比热议!在9月29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对即将于10月1日生效的“K字签证”作出回应。他表示,为促进中外青年科技人才交流与合作,中方决定在普通签证类别下增设青年科技人才签证,即K字签证。关于申办K字签证的具体事宜,相关信息将由中国驻外使领馆于近期发布。

中国在今年8月7日做出这项决定。当时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第814号国务院令,公布了《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条例〉的决定》,自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不久后,美国总统特朗普于9月19日签署公告,将企业为H-1B签证申请人支付的费用提高至10万美元,旨在确保美国引进的是高技能、不可替代的人才。特朗普补充说,如果用人单位不愿意支付这笔费用,就应雇佣美国人。

尽管中国的K字签证和美国的H-1B签证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两个大国对待人才的不同态度引发了国际舆论热议。中国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把握全球人才竞争中的“战略机遇”,迈出“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一步。

9月26日,《纽约时报》文章指出,中国欢迎外籍人才的计划可能有助于塑造更开放的形象,而美国则似乎正走向自我封闭。华盛顿咨询公司亚洲集团专注科技政策的合伙人乔治·陈表示,硅谷正日益陷入“美国优先”文化。他认为,当担忧在美国不再受欢迎的外国科技工作者看到中国的K字签证消息时,可能会想:“至少我还有另一条出路”。

《纽约时报》的文章还提到,中国政府近年来持续优化外国人才引进机制,旨在弥补半导体、生物技术等关键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K字签证提供了更长的停留期限、多次往返入境的便利,且无需企业邀请函,尤其有利于缺乏资源申请传统就业签证的初创企业和在中国求职的留学生。这也有助于中国科技巨头更便捷地临时引进外国顾问。此外,文章强调,美国通过H-1B费用壁垒“关闭大门”,但中国的举措有助于在半导体和生物技术等领域追赶美国。

英国《独立报》25日发表文章对中国K字签证进行解读,称K字签证标志着中国的“自信转向”,首次对签证体系进行改革,针对18-25岁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青年,提供无担保入境、学习和工作机会。文章称赞其“降低壁垒”,并在中美对比中指出:“华盛顿加剧移民难度,北京则相反”,这将提升中国作为科技超级大国的形象。

与美国的H-1B签证相比,中国的K字签证并不需要雇主提供担保并提交申请,其核心在于开放性和独立性,允许持有人在华从事教育、研究、创业或商业活动,而不局限于单一雇主或职位。这种象征意义很重大:当美国提高壁垒时,中国正在降低壁垒。路透社报道中有移民专家表示,中国K字签证的主要吸引力在于不需要担保雇主,这是H-1B签证申请人的最大障碍之一。因为H-1B签证以雇主为中心,结合配额、费用和审查机制推动特定技能弥补市场需求,优先考虑本土就业保护。但中国的K字签证强调人才自主性和中国作为创新目的地的吸引力,旨在通过简化流程拉动全球青年脑力资源。这是中美人才竞争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战略路径。

《印度快报》在最近的一篇报道中指出,K字签证是R签证的延伸,聚焦“下一代科学家”,是中国“科技强国”雄心的体现。通过K字签证积极提升自身“软实力”并推动“人才流动全球化”,已成为全球舆论对中国此番新政策的共识。与美国的H-1B签证对比,它更像“邀请函”而非“壁垒”,或将重塑全球STEM人才格局。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