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一鸣宣布退出今日头条,未来发展引人关注
张一鸣宣布退出今日头条,这一消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作为该公司的创始人和CEO,张一鸣的离开无疑将对公司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退出决策的背后原因尚未公开透露,引发了各种猜测和推测,无论未来如何,张一鸣的离开将成为今日头条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摘要字数控制在约150字左右。
不出意外地,在这一轮网络生态治理专项行动中,今日头条未能幸免。
这一曾经的霸王级明星产品应用,正面临着来自于外部的全方位压力——除了正在遭受的强力监管之外,更大、更多的压力其实来自于时代的演变——流量的迁移势不可挡,公众注意力被渠道全面瓦解,图文经济的式微已成事实。
简言之,属于今日头条的时代,早已远去了。
内容平台在强监管时代下所隐藏的监管高风险,与今日头条所能创造的平台效应和经济效益,二者之间的价值早已不能匹配,这种风险和收益的失衡,让今日头条在字节系的庞大帝国体系之内,也难以寻找到恰当且合时宜的位置。
或许,张一鸣是时候战略放弃今日头条了。
一路狂奔,毁誉傍身
2010年,以3G网络的大规模应用为标志,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大幕正式拉开。
在此后中国移动互联网狂飙突进的十余年里,诞生了一大批现象级的产品应用,但其中的大多数都绚烂的似昙花一现。
今日头条,“跑出来”了。
2012年8月,今日头条的第一个版本正式上线。当其它信息平台还在依靠人工编辑进行内容推送时,今日头条则走出一条完全迥异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基于机器算法来进行信息的个性化分发。
这样的分发逻辑,对信息内容行业带来的冲击是颠覆性和革命性的。正是基于这样的算法逻辑,今日头条App上线后,开启了长达数年的高速增长。
以时间线来梳理,上线4年时间,今日头条累积6亿的激活用户,单用户日均使用时长仅次于微信;上线第七年,日活1.2亿,月活达2.6亿,领跑同行业。
但到了2021年年底,有媒体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披露,今日头条正处于亏损边缘,这也是今日头条首次传出亏损的消息。
此外,至少从2019年开始,今日头条就不再向过去那样对外展示用户数量增长、日活数增长等更为直观的平台用户数据。
这被外界普遍视为,一路狂奔的今日头条走到了命运的拐点:用户和经营等核心数据不再“好看”。
此外,在平台的社会效应上,今日头条自诞生起,其带来的行业争议,与它所带来的行业冲击一样,都是独特而鲜明的存在。
这也导致,今日头条长期处于行业监管和大众审视的多重压力之下。
今日头条遭受到的第一波最为凶猛的质疑,是平台内容来源的合规性,这关乎的是今日头条的模式是否具有正当性和合法性。
彼时,今日头条虽以新闻资讯类内容崛起,但一个让传统内容生产机构难以接受的事实是,今日头条自身并不生产任何内容。
在平台去中心化的UGC和PGC模式之下,内容机构们为平台贡献了海量的内容,平台利用机器算法对内容进行分发传播。
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内容生产机构,沦为了为平台“做嫁衣”的角色。
当时,因内容版权问题,反应激烈的诸多机构媒体公开讨伐今日头条的内容模式,甚至对簿公堂,彼此关系一度降至冰点。
后来,诞生了平台的内容采买模式。
内容模式,奠定了平台商业模式的根基。而监管部门对平台机器算法的治理,则直接关系到平台的存亡。
2017年9月份,人民网连续三天发表评论文章,分别指出算法内容平台存在价值观缺失、制造信息茧房和竞争手段屡破底线三大问题。
而行业监管的“重锤”,也一直悬在今日头条的头上。从2017年至今,网信部门曾多次对今日头条进行行政约谈,事由包括炒作明星绯闻隐私、炫富享乐等低俗信息,推送“艳俗”直播内容,头条问答登载低俗庸俗内容等。
最关键的,还是诸如《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等一系列事关平台算法和内容治理法律法规的先后落地,为今日头条等网络平台的野蛮发展戴上了一道道“紧箍咒”。
但无法回避的是,虽然我们已经建立起了一套从专项行动、行政监管到行业立法,规范平台健康、有序发展的完备的监管和治理体系,但平台乱象并未被彻底杜绝。
此次被曝光的热搜榜单等问题,此前也曾屡屡被媒体披露和监管约谈,但在流量推动和商业诉求的裹挟之下,包括今日头条在内的一众平台,依旧“以身试法”,在与行业监管的极限拉扯中,不断试探监管的“底线”。
产品周期,行至尽头
2014年年初,中国网信领域组织级别最高的一场会议在北京召开,这也是该组织自成立以来召开的第一次会议。
以这一年为界,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第一个黄金十年,就此启幕。
按照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互联网协会原理事长邬贺铨的观点,从2025年到2035年,中国进入互联网新十年。
在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浪潮中,若以存续时长来论,我们不妨以十年为限,当做来判断一款产品应用是否穿越过了发展周期的重要分水岭。
在上个黄金十年曾风光无两的今日头条,在新的十年肇始的日子里,显得有些“老态龙钟”。
在此,或许可以下一个并不武断的结论:今日头条,已至产品生命周期的末段。
从信息媒介渠道的变迁来看,这个时代的大众注意力,早已从“读”文时代,迈入到了“刷”短视频的时代。
借助于机器算法技术和流量逻辑的加持,在图文时代大放异彩的今日头条,注定只是上个黄金十年的产物——在短视频时代,它多少有些“落伍”了。
虽然在颓势初现后,字节跳动也曾频繁对今日头条进行产品和功能的迭代,比如被寄予厚望的打通抖音和西瓜视频,在App中加入长短视频内容,并给予一级入口。
此外,今日头条还先后尝试了问答、微头条、Plog、搜索等内容形式,试图通过更加丰富的内容形式来链接更多的人。
但上述这些,都收效甚微,今日头条依旧难以撕掉图文信息分发平台的标签。
可以说,当年那个创造了字节奇迹的今日头条,成于图文信息的个性化分发,到如今,又困于图文信息的算法推荐,始终没有找到第二条腿走路的方式。
在暗涌的信息海洋里,今日头条已经老了,老的再也讲不出新故事,老的再也没有想象力了。
字节其实很早就已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在早期的对外形象展示上,今日头条一度就是字节跳动的代名词,创始人张一鸣直接管理着这个流量巨无霸,张甚至曾以今日头条CEO的身份出席公开活动。
但随着今日头条用户和收入增长的停滞,在字节体系内部,抖音扛起了新的流量和营收大旗。
今日头条给字节跳动创造的价值,不断弱化,这也导致今日头条在字节内部的战略地位,一再收缩和后撤。
张一鸣“退休”后,梁汝波对字节进行了一系列组织架构调整。今日头条从之前的隶属于字节一级部门,变成了隶属于抖音集团。
今日的今日头条,已经“泯然众人矣”。
但今日头条的式微,不代表着视频内容对图文信息的全面颠覆。毕竟,当下的图文内容,不是个好生意,但依旧是个不小的生意。
内容是绝佳的流量容器。于字节而言,图文信息平台的意义,并不单是创造营收的多寡,而是如何更好地发挥流量蓄水池的价值——当然,是在平衡好监管与商业化运营的基础上。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今日头条,已经来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