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王扁账号消失引争议,模仿秀成争议焦点

访客 2025-09-26 14:16:55 5927
王扁账号已消失,引发模仿秀争议,关于此事,目前尚不清楚其具体原因和背后的故事,一些人猜测可能是涉及不当行为或争议性内容导致的账号消失,此次事件引发了公众对模仿秀的热议,人们对其背后的真实原因和动机产生了质疑,关于这一话题的讨论仍在持续中,具体情况尚待进一步了解,摘要字数在100-200字之间。

王扁账号已消失不见 模仿秀引发争议!一场“模仿秀”引发的舆论风暴。9月24日凌晨,因模仿明星王源标志性“wink”动作而爆红的博主“王扁”,在社交平台发布告别视频:“送外卖去了,再见小扁担们。”其账号“王扁”拥有21.9万粉丝,另一关联账号“UFO-王扁”则有50.1万粉丝。这场看似“退网”的告别却因他此前被曝的“双账号运营模式”引发争议——一个账号专注模仿但关闭打赏,另一个账号开通打赏却未模仿。律师指出,若其行为过度使用王源形象,即便未直接盈利,仍可能构成侵权。

争议焦点在于双账号“切割”能否规避法律风险。据网友爆料,“王扁”的运营策略包括:模仿号发布高度还原王源的短视频(如舞台表演、综艺片段),但关闭直播打赏功能,塑造“纯娱乐”人设;盈利号以“UFO-王扁”为名直播带货、接受打赏,内容与王源无关,主打生活分享。此举被质疑通过“行为与收益分离”规避法律追责。若王源团队起诉,王扁或辩称“模仿号未盈利”,而“盈利号未侵权”,试图切断责任链条。此外,形象过度使用和名誉损害也是法律红线。频繁复刻王源的造型、动作可能导致公众混淆,如果模仿中包含贬低、恶搞内容,可能构成名誉侵权。此前,王扁在演唱会现场发放“香烟造型应援棒”已引发粉丝不满,被批“消费王源热度”。

停更背后反映了网红经济的“擦边球”困局。王扁的走红路径并非孤例。近年来,“山寨明星”通过模仿名人吸引流量,再通过带货、打赏变现的案例层出不穷。例如,“粥饼伦”周杰伦模仿者靠卖鸡蛋灌饼年入3500万元;“鹿哈”鹿晗模仿者直播7个月收入超3000万元。此类操作往往游走于法律边缘,利用“肖像权合理使用”的模糊地带牟利。尽管抖音等平台已禁止“恶意模仿名人”,但类似账号仍通过更换昵称、调整内容规避审查。此次王扁的“双账号”模式再次暴露了平台审核机制的漏洞。

在告别视频中,王扁坦言:“压力太大,家人担心被网暴。”他称回归外卖工作是“重新出发”,但未正面回应侵权质疑。其关联账号“UFO-王扁”简介仍标注“上海粉丝见面会10月3日”,暗示未来或继续与王源“联动”。支持者认为“模仿是才华,停更可惜,希望他能平衡热爱与法律”;批评者则认为“靠碰瓷明星赚钱,停更早该如此”“双账号就是钻空子”。

行业反思如何平衡创新与侵权。明确授权是关键,模仿名人需获得肖像权、名誉权授权,或通过二次创作(如鬼畜、讽刺)规避风险;内容差异化也很重要,如“黑伦”通过原创音乐转型,减少对原型的依赖。平台方面,可以利用AI识别技术拦截高仿账号,并对疑似侵权内容进行快速响应,在24小时内下架,限制关联账号注册。

王扁的停更既是个人选择,也是网红经济乱象的缩影。当“模仿”成为一门生意,如何在创意与侵权间划清界限,考验着从业者、平台与法律。正如网友所言:“你可以模仿王源的wink,但别模仿他对法律的无视。”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