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公婆起诉儿媳平分众筹遗产引发社会关注

访客 2025-09-25 17:31:03 2256
公婆起诉儿媳要求平分儿子众筹款,引发社会关注,此案涉及遗产之争,引起公众热议,据悉,儿媳因种种原因未能及时归还众筹款,引发家庭矛盾,公婆认为该款项属于遗产,应平分处理,此案凸显家庭财产纠纷问题,引发社会思考如何合理处理家庭财产争议,维护家庭成员权益,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引起广泛关注。

2021年,梁某因病通过“某某筹”平台发起筹款用于治疗,之后不幸去世,剩余4万余元众筹款未使用,由梁某妻子保管。梁某父母认为,这笔未使用的众筹款应作为梁某的遗产,他们可以依法继承。然而,梁某妻子则认为这笔款项不属于梁某的遗产,因此梁某父母无权要求分割。

为此,梁某父母将梁某妻子及子女诉至法院,请求平等分割继承该笔未使用的众筹款。法院审理后指出,“某某筹”作为一个社会公益平台,连接了求助人与救助人,其筹集的资金旨在帮助特定的大病患者。在没有特别约定的情况下,捐款人的捐赠目的是用于受助人的疾病治疗,而不是个人财产赠与。如果将用于治疗疾病的众筹款转化为受助人名下的个人财产,不仅不符合捐赠者的初衷,还可能为不当得利提供途径,违背公序良俗。

法院判决认为,“某某筹”平台筹集的捐赠款应用于特定用途,受助人死亡后将其转化为遗产缺乏法律依据。未使用的众筹款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相关规定处理。最终,法院驳回了梁某父母主张平等分割继承梁某未使用的众筹款的诉讼请求,此判决现已生效。

本案触及了社会公益捐赠财产法律属性界定的核心问题,在新型网络互助模式不断涌现的背景下,如何平衡民事权利与社会公益、法律逻辑与道德伦理成为重要议题。现实中,许多大病患者因经济困难而借助网络平台寻求社会捐款。网络众筹平台为这些患者提供了发布求助信息的渠道,并通过积少成多的方式募集到了大量资金,解决了不少患者的燃眉之急。如果将这些用于治疗疾病的众筹款转化为受助人名下的个人财产,不仅会违背捐赠者的意愿,还会消耗公众对公益事业的信任,甚至可能导致不当得利,违背公序良俗。本案通过对财产来源、使用目的和权益归属的审查,为类似案件的处理提供了参考路径。特别是在网络众筹平台纠纷频发的情况下,禁止慈善财产私有化的司法立场具有重要意义,向社会明确传达了网络众筹不应成为私人敛财渠道的价值导向。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