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物流装备企业争相赴港上市,排队冲刺资本市场

访客 2025-09-23 11:10:00 7136
物流装备企业积极筹备香港上市,排队冲向资本市场,寻求更多的资金支持和业务拓展机会,这些企业借助香港这一国际金融中心的平台,希望能够提升自身品牌影响力,拓展国际市场,实现更大规模的发展,此举将进一步推动物流装备行业的繁荣和进步。

今年以来,港股IPO市场锣声不断。

根据港交所披露,截至8月末,2025年已经有56家公司通过IPO在港上市(不含S-PAC、由GEM转主板及介绍上市),合计募资总额超过1344.66亿港元,超过去年全年,同时较去年同期激增578.64%(1146.52亿港元)。

与此同时,申请港股IPO的企业数量也在快速增长。9月初,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陈翊庭表示,港交所正处理超过200宗上市申请。

而这其中,有近半数为科技企业。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截至8月底,有12家特专科技企业通过第18C章节公开递交申请。这些申请涵盖视觉智能、智能驾驶和机器人等科技领域。

根据物流进化TransLog的统计,这200多家排队IPO的企业中,聚焦到物流领域一共有15家,并且,同样是以科技为主的企业IPO阵容最大,数量达到9家。

如智能驾驶、物流机器人、仓储自动化等各物流科技细分领域企业,包括希迪智驾、易控智驾、优乐赛、中鼎智能、斯坦德机器人、凯乐士科技等。

可以看到,物流科技类企业正扎堆冲向资本市场,港股正是他们的首要上市目的地。

随着香港联交所进一步简化审核流程、放宽上市条件,以及上市“科企专线”等政策新措施落地,国内物流科技企业赴港IPO的“后备军”,预计还将扩大。

那么,下半年哪些企业有望率先上市?又会有哪些企业向港股IPO冲刺?

“六锣齐鸣”盛况上演,香港IPO市场缘何火热?

时间拉回到两个多月前。

7月9日,国内仓储ARM(自主移动机器人)领先企业极智嘉在港上市,成为“全球仓储机器人第一股”。此前,极智嘉曾于2024年12月16日、2025年6月16日先后两次递表港交所。

根据公开信息披露,极智嘉本次IPO最终发行1.614亿股H股,行使了15%的超额配售权。其中,香港公开发售获133.62倍认购,国际发售获30.17倍认购。

极智嘉的认购火爆和上市火速,也让国内智能物流装备赛道重新热了起来,受到更多关注。

上市以来,极智嘉股价“节节攀升”。截至9月19日收盘,极智嘉股价25.16港元/股,相比上市首日的16.8港元/股,涨幅近50%。目前其总市值336.46亿港元(约合人民币308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极智嘉上市这天也是香港交易所大厅史上最拥挤的一天:首次上演六锣齐鸣的盛况。

那么,对于极智嘉这类物流科技企业,香港IPO市场为何有如此吸引力?

一方面,2024年4月“九项措施”推出,从严监管A股IPO以来,A股IPO节奏明显放缓。而港股上市制度近些年持续改革深化,IPO审核时间逐步缩短,尤其是针对科技类IPO企业,允许暂未盈利企业上市。

这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即是港交所去年9月对“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条件的再度放宽。不仅下调了市值门槛,还于今年5月推出“科企专线”,允许保密申报和同股不同权架构,进一步提升上市便利性。

另一方面,出海及国际化业务拓展,依然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主旋律。而港股上市可帮助企业提升自身品牌的全球化竞争力,同时,更加便捷地开拓海外融资市场。对于国际投资者而言,港股正是投资中国市场的一扇窗口。

拿极智嘉来说,锚定全球市场,正是其选择港股上市的重要原因。2016年,极智嘉正式走向海外市场,次年海外市场收入占比就开始超过国内市场;2022年以后,极智嘉海外营业收入占比超过70%。招股书数据显示,2024年,其亚太市场、美国市场和欧中非市场收入合计占比72.1%,在全球40个国家拥有逾800家终端客户。

‌市场环境优化、政策支持,以及企业“出海”需求下,内地科技企业赴港IPO的速度正在加快。

物流领域谁在冲刺香港IPO?智能物流装备企业占四成

目前,港股IPO“后备队伍”还在扩大。

根据物流进化TransLog的统计,除了7月已经上市的极智嘉之外,今年以来有15家物流领域企业递交港股IPO申请(包括重新申请)。

物流装备企业争相赴港上市,排队冲刺资本市场

从细分领域分布来看,排队IPO的这15家企业中,有9家都是物流科技类企业,并且智能物流装备企业最多,达到6家,占比四成;其次是自动驾驶领域企业。

近些年来,人工智能、物联网、新能源等新兴技术的进步,以及物流降本增效需求的提升,推动着越来越多的智能化装备企业开始走向“台前”。他们凭借差异化场景需求,形成制造、消费电子、仓储等不同的细分赛道竞争优势,并诞生出龙头企业。

如苏州优乐赛专注于一体化可循环包装方案和共享租赁运营,主要服务全球各大汽车零配件供应商。招股书显示,截至2024年末,优乐赛管理超过140万个循环容器,包括大型可折叠周转箱、小型周转箱、金属器具等。

按2024年收入计,优乐赛是中国循环包装服务第二大提供商。2024年,其循环包装服务、共享运营服务及汽车共享运营服务分别占中国整体物流包装解决方案市场的6.4%、2.4%及1.0%。

物流装备企业争相赴港上市,排队冲刺资本市场 (素材来源:优乐赛招股书)

中鼎智能分拆自A股上市企业诺力股份,为诺力股份智慧物流系统业务板块下的控股子公司。2012年,成立3年的中鼎智能捕捉到新能源行业的爆发趋势,开始展开与新能源公司的合作,此后逐步崭露头角。

根据招股书资料,按2024年收入计,中鼎智能在中国智能场内物流解决方案行业中排名第四,在中国新能源锂电池领域智能场内物流解决方案中排名第一。其客户主要来自新能源领域,2022年-2024年新能源客户的收入占比分别达到约76.8%、77.1%和75%。

仙工智能则是一家以控制系统为核心的智能机器人公司,通过平台向下游集成商、终端客户提供“控制器+软件+机器人”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背靠智能机器人市场的政策发展机遇,其机器人业务占比持续提升,整体营收大幅增长。2022年至2024年,仙工智能的机器人业务实现营收分别为1.03亿元、1.49亿元、2.36亿元,营收占比55.6%、59.8%、69.5%。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是自动驾驶商用车。

诸如煤炭、矿石等大宗运输场景,由于路线封闭、作业规律、智能化转型需求高,被视为自动驾驶技术能够率先商业化落地的理想场景,自动驾驶矿卡也成为其中的热门细分赛道,如易控智驾、希迪智驾皆是该赛道的头部企业。

易控智驾成立于2018年,就在其递表的前一天,刚刚完成超4亿元D轮融资,历史融资额累计达12.95亿元,估值48亿元。

招股书信息显示,截至2025年6月18日,易控智驾已部署一支由逾1400辆无人驾驶矿卡组成的车队,全球最大。其中,目前为止,易控智驾在全国多地矿山实现超450台纯电无人矿卡常态化运行,该数量占全国纯电无人矿卡总保有量的60%。

希迪智驾则由“大疆教父”李泽湘于2017年创立,成立至今累计融资金额超过15亿元,最新一轮投后估值达到90亿元。

希迪智驾的核心产品自动驾驶矿卡,目前也已实现规模化应用,截至2024年年底,已向客户交付143辆自动驾驶矿卡及60套独立自动驾驶卡车系统。今年4月,希迪智驾向中国能建易普力批量交付36辆无人矿卡。

多数企业未盈利,5家企业以18C章申请上市

不过,业绩表现上来看,上述9家排队赴港IPO的物流科技企业,仅2家实现盈利——中鼎智能、优乐赛于2024年分别实现净利润8862.6万元、5074.1万元。

另7家企业尚未实现盈利,且年亏损达数亿元的占多数。

物流装备企业争相赴港上市,排队冲刺资本市场

这其中,希迪智驾、易控智驾亏损规模最大,分别为5.8亿元、3.9亿元。

上文提到,两家自动驾驶企业都已经实现产品商业化落地,从场景需求来看,市场前景也足够好,但依然处于亏损状态。亏损的主要原因在于,研发成本投入高且产品不成熟,市场还尚处于培育阶段。

而聚焦到智能物流装备领域,却是一片红海。

伴随技术越来越成熟,电商爆发式增长、成本上涨等因素的综合推动下,物流产业智能化水平大幅提高。尤其是仓储、园区等场内操作环节,智能物流装备的渗透率极速提升。

到今天,智能物流仓储装备行业参与者众多,竞争激烈。这也导致企业普遍面临业绩承压,盈亏平衡实属不易,盈利更难。

比如凯乐士有三大核心产品线——多向穿梭车机器人(MSR)、自主移动机器人(AMR)以及输送分拣机器人(CSR),按2024年的收入计,其是中国前五大综合智能场内物流机器人公司之一。但凯乐士多年来持续亏损,2022-2024年年内亏损分别为2.1亿元、2.42亿元、1.78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凯乐士发展至今已先后完成6轮融资,顺丰既是其股东也是客户,持有8.46%股权。

短期盈利难的现实下,“第18C章”成这些企业的上市快车道。

2023年3月31日,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规则》(第18C章)正式生效,此规则为“特专科技”公司提供新的上市途径。这一规则允许无收入、无盈利的特专科技公司也可以来港上市。

按照上市规则释义,特专科技公司是指主要从事(不论直接或通过其附属公司)特专科技行业可接纳领域内的一个或以上的特专科技产品的研发,以及商业化及/或销售的公司。

物流装备企业争相赴港上市,排队冲刺资本市场

2024年8月,香港联交所就特专科技公司上市要求再做优化,将IPO市值门槛下调20亿港元,即,已商业化公司(年度收入至少达2.5亿港元)降到40亿港元,未商业化公司(年度收入未达2.5亿港元)降至80亿港元。

今年5月,港交所正式推出“科企专线”,为18C特专科技公司及18A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一站式上市咨询服务。同时,港交所优化上市制度,允许这类企业保密递交上市申请。

上述9家“准IPO”企业中,希迪智驾、仙工智能、驭势科技、斯坦德机器人、翼菲智能5家都是以18C章特专科技公司申请上市的企业。

物流装备企业争相赴港上市,排队冲刺资本市场

可以看到,这5家以18C章递表的企业,2024年收入均超过2.5亿港元,达到商业化门槛;IPO成功,需要市值满足40亿港元。

但需要提醒的是,5家公司过去一年的收益仅在2.7-4.5亿港元之间。也就是说,都是刚刚到达商业化门槛,便冲刺上市。

由此来看,这些企业在商业模式和盈利路径上依然有不稳定风险,港股IPO递表只是第一步,通过聆讯或许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根据港股IPO规则,递表6个月后,上市申请若未处理即过期。整体来看,上述9家排队赴港IPO的物流科技企业,均是在上半年递交申请。最早的递表日期距今已过去4个多月。这也意味着,谁能率先通过聆讯或在下半年见分晓。

当下的物流智能化,已不再是简单的装备或工具替代,而是进化为一场物流全生态的模式变革。与此同时,面对AI技术的快速升级,具身智能机器人成为智慧物流领域的关注焦点。未来的港股IPO市场,将会迎来更多优秀的物流科技企业。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