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股市慢牛现象揭秘,控制艺术背后的新体验

访客 2025-09-22 17:41:22 6706
股市中的慢牛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这种慢牛并非真正的缓慢上涨,而是指股市在经历一段时间的稳定增长后,出现温和调整的过程,这一现象背后体现了控制艺术的重要性,投资者需要理解市场趋势,掌握风险控制技巧,才能在股市中获得良好的收益,慢牛行情为长期稳健的投资者提供了更多机会,同时也考验着投资者的耐心和决策能力。

慢牛是当前股市讨论最多、分歧最大的话题,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慢牛形象。历史上中国从未经历过真正的慢牛,现在是首次尝试,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慢牛中的“慢”指的是速度而非节奏。有的国家的慢牛行情表现为每天波动不大,但长期来看涨幅惊人;而中国股市则难以如此,涨起来风风火火,只有大涨和小涨的区别。除了下跌,似乎没有其他办法能阻止上涨。每个国家的股市走势都受到其文化与心理因素的影响,中国股市难以成为慢牛也是基于这些复杂因素。

让股市慢下来的方法通常是固定的,一旦快速上涨,就会出现大量抛盘来控制走势,可能是几次大跌或持续数月的横盘,以防止市场过热。就像做菜一样,火候拿捏非常难,稍不留神就可能糊掉或欠火候。

控制节奏会对牛市性质带来影响。多数人认为的牛市是闭着眼睛买什么都赚钱,但现在的情况并非如此,只会结构性上涨。控制变量越少,控制力越强,对于非市场力量来说,掌握指数权重就等于有了控制能力。本轮行情确实是以指数为主,结构性上涨。对指数没有价值的公司,质地决定命运,无法享受太多流动性带来的溢价。

明确慢牛机制的意义重大,这是分析市场的前提。既然这是一轮指数牛,那么影响指数的板块就成了研究核心。金融板块是上证指数的核心,银行、保险、券商三大板块构成指数涨跌的红绿灯体系。

9月18日,市场风云突变,上午指数飘红,下午突然大幅跳水。在成交量超过3万亿的情况下,高位杀跌实属罕见。市场传言国字号卖出一些仓位,抑制指数过快上涨。9月19日,尽管成交量大幅萎缩8000亿,但仍能感受到持续的抛压,尤其是大金融板块。工商银行为代表的银行股开始跌破半年线。银行股从7月11日开始调整,足足调整了两个月。截至9月19日,银行板块已经跌破半年线,朝着年线而去。龙头工商银行也在这一天跌破了半年线,只剩下农业银行等少数银行还在半年线之上。

银行股从7月份开始下跌的原因主要是地产导致坏账风险加大。基本面角度似乎不支持银行股持续上涨,只有股息率是支持因素。部分资金认为低于4%的名义股息率没有足够吸引力。相比7月份之前,银行体系确实有一些新的变化。此前对农业银行的分析中提到,农业银行之所以受到追捧,除了城乡差别造就的不同发展机遇外,还有一点就是踩对了债券投资的步点。在债券牛市阶段,各大银行不断增持债券,获得了不菲的投资收益。然而,7月份是债券市场牛熊转变之始,截至9月中旬,趋势没有逆转。债券下跌原因一方面是股债跷跷板,另一方面是公募新规提升债券基金赎回费率。据财联社的消息,9月9日和10日两天,债基各产品卖出近1000亿。

如果从银行角度看指数,如果债券没有太多起色,上证指数就会受到压制。保险的情况类似,但也有差别。本轮行情有起色,保险公司贡献良多。据高盛统计,2025年上半年,保险公司持有股票的比例上升了1.2个百分点,占其投资规模比例上涨到26%。另据华西证券统计,上半年保险公司持有A股流通市值位列机构投资者之首,增长了0.18%。股票比重高会受益于股市上涨,但保险的主要投资品还是债券,债券下跌不可避免地成为麻烦。

主要金融股中,券商比较坚挺,为指数稳定做出了贡献。直到9月19日,券商板块还在60日线以上,且调整幅度也不大。券商受益于股市行情本身,流动性越好,市场热度越高,券商股走势越强。随着股市流动性增强,券商正在光速融资。据界面等媒体数据,仅8月一个月,券商通过发债募资近3000亿资金,创年内新高。据Wind的统计,截至9月17日,年内券商发债总规模达到1.14万亿元,远超去年同期的6937亿元。

即便国家队有意控制指数,背后也有现实的利益考量。从上证指数的角度看,未来债券将成为股市的核心变量之一,股债跷跷板有新的演绎。

本轮股市的科技牛没有争议,在AI、芯片、新能源等科技权重的轮番上涨之下,创业板、科创板涨幅远大于主板。科技趋势能否延续,延续多久,对科创板指数和创业板指数将非常关键。当前的中美大环境和国内政策氛围,史无前例地支持科技创新,从工业产出的角度看,也支持科技趋势继续。国家统计局最新的数据显示,8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对全部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28.5%。具体到产品层面,和泛AI相关的增速更是惊人。机器人领域,机器人减速器产量增速高达28.6%,工业机器人的增速14.4%。还有大家比较关注的领域,比如3D打印设备的增速为40.4%,工控系统增速为35.9%。

未来科技信心能否持续,要靠更多的科技突破。可预见的领域,有一些大概率可以持续。在AI领域,近期DeepSeek-R1登上了Nature封面,打破了主流大模型没有同行评审的尴尬空白。硬件端,菊花公司在全联接大会2025上公开了其算力芯片路线图,表示其超节点产品在关键指标上领先英伟达。制造端,近期关于SMIC测试lithography machine、CX量产Hbm、新凯来正快速扩张的消息非常多。固态电池同样是股市的热点。彭博新能源认为,中国在已投产、在建和已宣布的固态电池等方面,均大幅领先欧美同行。

尽管松下近期宣布力争固态电池产品在2026年实现样品出货,大众也表示其标准化电芯即将量产,但依然无法阻挡中国军团在固态电池的领先步伐。除了和美国的科技竞逐,中国企业最担心的恐怕还是自己人之间的竞争。9月18日,比亚迪发布新一代储能设备“浩瀚”,大幅提升体积能量密度,却把价格打到“0.3元时代”。比亚迪的技术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毋庸置疑,但从行业价值量的角度看,类似新能源车、光伏等行业早已陷入成本比拼的窘境。

科技的未来是无限的,很多内容是无法预见的,也许还有更多惊喜等我们。只要不断有惊喜,股市里的科技信心就会一直在。科技企业的估值也会随着想象空间水涨船高。在某种程度上,泡沫是乐观和信心的体现,资金随高涨的情绪滚滚而来。高盛最近有一个统计,认为无论外资还是散户,都有继续加码的空间。私募方面,私募本身的管理规模在快速增长,但仓位仍有上升空间。外资和私募都是敏感资金,先进先撤。决定股市终局的恐怕还是散户。历史上,只要散户没有过度乐观,行情就有可能延续。当前的散户情绪比历史均值高1.3个标准差,距离2015年和2020年末的狂热还有距离。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