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产美妆品牌定价遭质疑,2克腮红售价高达320元引争议
近日,某国产美妆品牌推出的腮红产品定价引发争议,该品牌一款2克的腮红售价高达320元,被质疑定价过高,此事引发了公众对于国产美妆品牌定价问题的关注和讨论,消费者呼吁品牌方合理定价,促进产品良性发展。
“2克腮红定价320元,按克重算比Dior还贵,我为什么不选大牌?”
近日,随着小奥汀穿梦昼行艺术彩妆系列正式上新,国货美妆的产品设计与定价再次引发一波讨论热潮。
围绕该系列的评价,社交平台上正呈现出极具反差感的两极分化。
不少消费者直接将其与艺术挂钩,评价充满偏爱:
“不解释,个人评选此为今年最佳国货彩妆。”
“穿梦昼行这名字太贴实物了,拆开的瞬间满是梦幻感!”
而与之相对的,是关于定价的普遍困惑与犹豫,期待感均卡在价格环节:
“看测评的时候觉得真是国货之光,创意、配色、品质称得上TOP1了 ,想过价格贵,没想到......”
“本来觉得设计戳中审美,还盘算着入一套,结果发现这个价格定的跟防拍价似的,瞬间劝退。”
同样定位千元礼盒,小奥汀能成为下一个花知晓吗?
从产品到符号跃迁,亚文化风潮下的彩妆个性突围
在美妆市场陷入同质化内卷的当下,小奥汀此次新品预热策略堪称精准踩中潮流脉搏。该品牌颠覆以往形象,以潜意识梦境为灵感锚点,携手蛮蛮鸟艺术工作室打造深海超现实梦境花园。
据悉,此次新品预热除了科技流光感的视觉海报外,还与以个性风格出圈的XG女团提前试用新品,并拍摄杂志形成强势联动,每一个环节都紧密贴合当下年轻人追捧的Y2K、梦核亚文化潮流。
这一将美妆产品与亚文化符号进行基因级绑定的操作,不仅让新品在预热阶段就收获破圈关注度,更试图通过艺术质感与独特审美,重构消费者对国货美妆的价值认知,美妆不再是单纯的容貌修饰工具,而是能够彰显自我态度的时尚表达符号。
事实上,近年来美妆行业的个性消费趋势已愈发清晰。从千禧复古妆的回潮,到赛博朋克未来感造型的兴起,年轻消费者对美妆的需求早已跳出基础功能维度,转向精神表达的高阶诉求。
从以暗黑美学破圈的万花镜,到主打奇幻色彩体系的girlcult,这些国货品牌的成功印证了一个规律,当品牌在风格表达或技术研发上构建起差异化壁垒,消费者便愿意为个性价值支付溢价。
小奥汀此次押注梦核风潮,本质上是对这一趋势的精准洞察。然而,当品牌凭借潮流敏感度赚足关注度时,为何却在定价环节意外失速?
定价困局:国货为何难撕“平价标签”?
事实上,提及小奥汀,不少消费者仍记得它曾是平价彩妆的代表,60元一支的眼线笔、99元左右的爆火腮红,均凭借亲民定价占据一席之地。
可如今,自2019年被逸仙电商收购后,小奥汀逐步丰富品类,在推进高端路线转型时,却陷入了舆论争议:网友的质疑直戳国货美妆长期面临的“平价魔咒”,在多数消费者的认知里,国货与平价早已深度绑定,品牌一旦试图突破这一惯性认知,必然要面对更严苛的价值审视。
这种认知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国货美妆长期的发展路径。早期,国货品牌多以大牌平替为核心卖点切入市场,凭借低价高质的性价比快速抢占中低端市场份额。但与此同时,“低价=国货”的刻板印象也被深深刻在消费者心中,成为如今品牌冲击高端的隐形障碍。
而小奥汀的转型,并非孤立举动,而是其母公司逸仙电商战略布局的延伸。从逸仙电商2025年上半年及第二季度财报来看,该集团已具备推进高端化的基础:上半年营收19.2亿元,同比增长22.4%,二季度营收更是以36.8%的同比增幅达10.9亿元,超出自身预期;亏损大幅收窄,上半年净亏2297万元,较上年同期的2.03亿元显著改善,二季度 Non-GAAP净利润更转正至1150万元,实现连续三季营收正增长与Non-GAAP层面持续盈利,这背后是运营效率与成本控制能力的提升。
更关键的是,集团成功摆脱对完美日记单一彩妆品牌的依赖,转向护肤与彩妆双轮驱动,二季度护肤业务营收5.813亿元,同比激增78.7%,占总营收比重升至53.5%,Galénic法国科兰黎、DR.WU达尔肤(中国大陆业务)等高端护肤品牌的贡献功不可没。
不过,财报也暴露了行业共性难题:二季度销售及市场营销费用仍高达7.224亿元,虽占比下降,但绝对数额居高不下,美妆行业激烈的竞争与高昂的流量成本,让品牌在市场投入与盈利目标间的平衡愈发艰难,这也为小奥汀的高端转型增添了挑战。
如今,随着原材料成本上涨、研发投入增加,以及品牌对高端化的主动追求,越来越多国货开始尝试提价。
但提价并非一刀切,毛戈平的高端线产品价格堪比国际大牌,却因专业级妆效获得消费者认可;花知晓虽定价高于平价国货,但独特的包装设计让消费者心甘情愿为颜值付费。这些案例证明,国货并非不能定高价,关键在于能否让消费者认可高价背后的价值。而小奥汀此次新品系列争议的核心,恰恰在于消费者认为其定价与产品价值不匹配。
更值得深思的是,当下消费降级的大背景,让消费者对价格更加敏感。在性价比成为主流消费观念的当下,国货品牌的提价行为本身就面临更大的舆论压力。一旦产品价值无法让消费者信服,网友此番“坐等清仓”的调侃就会变成现实,不仅影响新品销售,更可能损害品牌长期积累的口碑。
从价格战到价值战,国货需要“硬核支撑”
因此,国货要撕下平价标签,核心在于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在技术、设计、体验等维度构建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让消费者认可高价的合理性。
毛戈平的成功,本质是技术壁垒的胜利,其产品靠独特配方与卓越妆效,将专业价值具象化,让消费者觉得贵得值;花知晓则是情感价值的典范,通过包装设计与消费者审美需求深度绑定,把使用产品变成享受体验,让价格成为次要考量。这两条路径虽不同,却指向同一个结论,高端化的核心是价值可视化,让消费者清晰感知到高价背后的原料、配方、设计或服务优势。
对于小奥汀而言,此次争议或许是一次宝贵的反思机会。
艺术化的设计和潮流化的营销是其优势,但要支撑高端定价,还需在产品本身下更多功夫。更优质的原料、更创新的配方、更惊艳的使用感,才是支撑高价的硬核基础。毕竟,营销能吸引目光,却无法替代上脸后的体验;设计能打动人心,却不能弥补粉质粗糙的缺陷。
与此同时,彩妆品牌还需做好市场教育,通过持续的产品创新与长期的品牌建设,逐步扭转“国货=平价”的惯性认知。比如定期公开研发过程、科普原料优势,让消费者看到国货高端的底气;通过用户反馈优化产品,让价值真正落地到使用体验中。
国货美妆的高端化,从来不是提价就能实现的坦途。从大牌平替到原创引领,从平价爆款到高端精品,每一步都需要品牌用价值铺路,而非仅靠营销造势。
此次关于定价的争议,或许只是国货美妆高端化征程中的一个小插曲。但它抛出的问题值得所有国货品牌深思,当国货不再依赖低价优势,我们该如何构建属于自己的品牌价值?答案,或许就藏在每一次对原料的打磨、每一次对配方的突破、每一次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度洞察里。只有真正让价值匹配价格,国货才能在全球美妆市场的竞争中,真正站稳高端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