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制造业亮眼成绩单揭晓,新型工业化发展助力增加值增量达8万亿元

访客 2025-09-10 14:00:21 2970
新型工业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达到惊人的8万亿元,这一成就展示了制造业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强大动力和潜力,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制造业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国家的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新型工业化发展亮眼成绩单来了 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达8万亿元!9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有关情况。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表示,“十四五”以来,工业和信息化系统与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努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提供了坚实支撑。

“十四五”期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达8万亿元。2020年至2024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从31.3万亿元增长到40.5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从26.6万亿元增长到33.6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在全世界50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大多数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先进制造加速壮大,产业结构更加优化。2020年至2024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7.9%和8.7%,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提升至34.6%和16.3%。新能源汽车去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造船业国际市场份额持续领先。产业含“绿”量持续提升,国家级绿色工厂达到6430家,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不断降低。

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加速融合是“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色。5年来,5G应用在矿山、港口、工厂等领域遍地开花,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设备连接数超过1亿台(套)。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从标杆引领向规模推广转变,建成3.5万多家基础级和230多家卓越级智能工厂。

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专精特新“金字招牌”更加闪亮。截至今年7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较2020年末增加了13.8万家。去年有64家制造业企业入选世界500强。全国登记在册中小企业超过6000万户,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50.4万家,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小巨人”企业1.46万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1557家。

近年来,我国信息通信行业发展成效显著,5G应用已融入各行各业,算力规模居全球第二。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张云明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国建成了全球技术领先、规模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网络能力迈入“双千兆”,支持开展千兆城市建设,全国三分之二的地级市达到千兆城市标准。开展“信号升格”专项行动,完成超过24万个重点场所移动网络的深度覆盖。累计支持全国13万个行政村光纤网络和4G/5G基站建设,实现“县县通千兆、乡乡通5G、村村通宽带”。

统筹各类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协调发展,深化算网协同,实施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我国在用算力设施达1085万标准机架,智能算力规模达788EFLOPS。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推进移动物联网“万物智联”发展。加快信息通信技术深度赋能实体经济转型,组织实施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推动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生产领域,全国“5G+工业互联网”建设项目超过2万个,一批“无人矿山”“黑灯工厂”“智慧港口”等新模式、新业态逐步壮大。消费领域,智能终端、电商直播、沉浸式购物、数字文旅等新型信息消费产品和模式蓬勃发展。公共服务领域,全国中小学实现100%互联网接入率,5G、千兆光网应用在500多家三甲医院落地推广,覆盖院前急救、住院治疗、康复出院等各个流程。

下一步,将扎实推进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进一步巩固基础网络全球引领优势,推进重点城市、热点地区5G-A网络覆盖,引导万兆光网从技术试点走向部署应用。提高算力设施综合供给水平,打造算力生态圈。加快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打造新型工业网络,推进蜂窝车联网部署,构建现代化信息基础设施体系。

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十四五”规划纲要部署的一项重大任务。“十四五”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筑牢制造业,加强政策引导和要素保障,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取得了明显成效。支持46个城市开展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累计建成230多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和1260家5G工厂,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过50%。钢铁、水泥熟料等单位产品的综合能耗总体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绿色电解铝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2024年,18家传统制造业企业入选世界品牌的500强,国货国潮品牌加速崛起。

聚焦发展迅速、技术先进、市场广阔、带动性强的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柔性定制、共享制造、智慧物流、智能安防等大量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涌现。去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相当于2020年全年的9.5倍,光伏和风电装备产量位居世界前列。高能级产业载体不断壮大,累计培育形成了60多个新兴产业领域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了23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未来产业方面,系统谋划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六大重点方向,累计部署“揭榜挂帅”攻关任务100多项,指导地方因地制宜建设63家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超导量子计算机、光量子计算机实现了量子优越性验证,激光制造技术整体水平进入国际第一梯队,人形机器人具备从关键芯片、部组件到整机的全产业链制造能力,脑机接口应用从医疗领域向教育、工业等领域拓展,生物制造技术在医药健康、日化美妆、绿色能源等行业广泛应用。

“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和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发展态势良好。DeepSeek、通义千问等国产大模型引领全球开源创新生态,AI手机、AI眼镜等终端产品加速普及,行业专用大模型落地应用,取得初步成效。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推进工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加快人工智能在设计、中试、生产、服务、运营全环节落地应用。下一步,将一手抓技术供给,促进“智能产业化”,一手抓赋能应用,加快“产业智能化”,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赋能新型工业化。

一方面,做强产业供给,加快高端算力芯片、工业多模态算法、软硬件适配等技术攻关,加快打造高质量数据集,筑牢产业底座。推进智能体开发部署,发展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人工智能终端产品。另一方面做优赋能应用,研究出台“人工智能+制造”专项行动实施方案,部署重点行业、重点环节、重点领域智能化转型任务。制定“人工智能+制造”转型路线图,发布实施制造业企业人工智能应用指南。培育一批赋能应用服务商,打造模型调优、数据治理、安全保障等“一站式工具箱”。常态化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深度行”活动,促进供需精准对接。

产业生态方面,分级分类推动基础标准、通用标准、赋能应用标准研制。加快建设高水平人工智能开源社区,打造开放共享的创新生态。用好国家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国家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汇聚资金、人才“活水”。推进大模型安全技术攻关,提升企业人工智能伦理风险防范能力。深化国际合作,高质量建设中国—金砖国家人工智能发展与合作中心等载体。

在推进人工智能广泛应用的过程中,可能会对部分重复性、危险性的岗位产生替代效应,但同时也将提高劳动效率和安全水平,更能催生大量新岗位、新职业,促进就业提质扩容。下一步,将与有关部门加强协同,充分挖掘人工智能在创造岗位、提升效率等方面的潜力,加强职业培训和教育,提升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培养更多适应智能化时代的新型人才。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