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子购房惊现凶宅,法院判决合同撤销
一名男子购买房屋后,在居住两年期间才发现该房屋曾发生命案,是所谓的凶宅,经过一系列法律程序,最终法院判决撤销了该购房合同,此事引发了公众对房屋买卖透明度的关注和讨论,也提醒购房者在交易过程中应注意核实房屋信息,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法院的判断维护了购房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对房屋交易市场提出了更高的规范和监管要求。
鄂城区法院最近审理了一起因卖方隐瞒“凶宅”事实引发的房屋买卖纠纷案件。2021年10月,陈先生购买了王女士位于城区的一处房屋,总价55万元。合同中特别约定买方已知悉房屋产权及居住情况,卖方及营销中心无隐瞒。陈先生通过贷款购房并完成了过户手续。然而,2023年8月,陈先生意外得知该房屋曾发生过王女士母亲自缢身亡的事件,认为卖方故意隐瞒“凶宅”事实构成欺诈,遂诉至法院,请求撤销购房合同及贷款合同,并要求王女士返还55万房款及中介费、税款,代偿剩余银行贷款。王女士辩称房屋质量无瑕疵,且合同已写明无隐瞒情况。
法院审理后认定,案涉房屋因发生过非正常死亡事件符合一般社会公众对“凶宅”的认知标准,可能对潜在购房者形成心理影响进而影响交易意愿,出卖人对“凶宅”信息负有告知义务。王女士在签约时并未向买受人陈先生如实告知其母于该房屋内自缢身亡的事实,反而在合同中承诺“无隐瞒”,存在故意隐瞒的行为,构成欺诈。因此,陈先生有权撤销合同,卖方应返还房款、赔偿损失,并消除因合同产生的贷款债务。最终,法院判决撤销房屋买卖合同、不动产转移合同和借款合同,判令王女士返还陈先生购房款、中介费和税款,并代为偿还贷款银行本息。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指出,房屋是否为凶宅属于影响交易意愿的关键因素,原房主作为知情方刻意隐瞒这一信息明显违背了诚信原则。“凶宅”信息虽不属于房屋质量瑕疵,但会直接影响购房者的交易意愿,原房主负有主动告知义务。买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签订合同属于受欺诈而做出的意思表示可以请求撤销。
购房人在遇到类似情况时,可以保留购房合同、交易凭证、付款记录等材料,收集卖方隐瞒房屋是凶宅的证据,包括邻居的证言、社区记录以及与卖家关于房屋情况的沟通记录如聊天记录、通话录音等。这些证据有助于支持购房者要求撤销房屋买卖合同、不动产转移合同和借款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