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力电池退役后的循环利用新模式,探索退役电池的新旅程与循环经济之路
动力电池退役后,通过循环经济新模式,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退役电池经过专业处理,可回收其中的金属资源,减少环境污染,这些电池经过再生处理,可重新用于储能、备用电源等领域,形成闭环循环,这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也促进了可持续发展,动力电池退役后通过循环经济新模式实现资源再利用,减少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
自2020年起,国内电动车销量激增,早期销售的电动车动力电池逐渐进入退役期。这些退役电池如何处理,企业又如何回收利用成为关注焦点。
广东金晟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近期披露了招股书,描述了一种锂电池再生利用模式,将下游应用与上游电池材料生产连接起来,形成循环经济。该公司即将赴港上市,联席保荐人为中金公司和招银国际。然而,尽管在2022年实现短暂盈利,金晟新能源在过去三年内一直亏损。碳酸锂等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导致高价采购的存货贬值,加剧了亏损。业界对退役锂电池的理想处理方式以及公司的持续发展能力提出质疑。
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2024年中国内地退役电池不足50万吨,但到2027年将超过100万吨,2031年逼近500万吨。
金晟新能源称自己是全球主要的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解决方案提供商。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2024年再生利用销售收入计,金晟新能源为全球第二大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企业,也是全球第一大第三方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企业。其业务涵盖了三元锂电池及磷酸铁锂电池,在电动汽车、储能系统和消费电子产品等领域广泛应用。公司在广东省肇庆市及江西省宜春市和赣州设有三个生产设施,以应对即将到来的锂电池退役浪潮。
退役锂电池通常指因衰退或损坏不再适合原始应用的锂电池,主要来自动力电池和消费电子产品。2024年这两大来源分别占全球退役锂电池总量的54.9%和44.8%。动力电池寿命一般为五至八年,随着充放电循环次数增加,性能逐渐减弱,续航里程和充电效率降低。当电池性能不再满足车辆需求时,会被更换或退役。消费电子产品的高渗透率和快速更新频率也产生大量退役锂电池。
锂电池回收及再利用市场是一个新兴产业,具有巨大增长潜力。金晟新能源与中国内地的锂电池再生利用加工商竞争。根据是否拥有自有退役锂电池来源,中国内地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解决方案提供商分为两类:一类是锂电池制造商及电动汽车制造商或其附属公司,通过自有渠道获取退役电池;另一类是第三方解决方案提供商,如金晟新能源,需要建立服务网络从上游供应商采购退役电池。
随着中国电动汽车行业快速发展及消费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加快,退役锂电池供应显著增长。中国内地的退役锂电池总量由2020年的15.71万吨增至2024年的45.51万吨,复合年增长率为30.5%。预计到2031年将达到480万吨,2024年至2031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40.1%。
一位动力电池企业高管表示,电动车产业全面爆发是在2020年下半年,连续五年高速增长。随着大量动力电池逐步退役,锂电池制造商通过销售网络及售后服务体系提供便捷的电池回收服务。相比第三方解决方案提供商,动力电池企业有自身优势,回收渠道通畅,成本更低。另一方面,汽车动力电池使用几年后,续航能力下降,可以用于储能电池,技术上相对容易实现循环再利用。
碳酸锂价格曾在2022年突破60万元/吨,但2025年上半年一度跌至不足6万元/吨。蔚来、小鹏汽车等纯电车企因此提出了在2025年第四季度盈利的目标。金晟新能源却出现相反情况,2022年实现盈利后陷入连续近三年的亏损。公司解释称高价采购后因材料价格贬值导致存货贬值,称为“定价错配风险”。
2022年金晟新能源实现营业收入29.05亿元,净利润1.51亿元。2023年及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28.91亿元和21.57亿元,分别净亏损4.71亿元和3.44亿元。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37亿元,净亏损1.44亿元。2023年及2024年价格下跌速度及幅度大,对公司业绩影响显著,存货减值亏损由2022年的0.57亿元增至2023年的1.09亿元,影响毛利。
金晟新能源计划通过提升价格波动韧性、优化采购及库存管理、丰富产品品类、提升经营效率及规模经济实现盈利。对于部分销售和采购合同,公司采用价格锁定机制、动态定价长期合约、减少实时市价大单采购,以降低价格波动风险,并加强价格监控与定价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