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力瓶颈待破局,万颗卫星上天挑战重重
随着卫星数量的不断增加,将其送入轨道的难度也在逐渐加大,运力瓶颈问题亟待解决,卫星发射面临的挑战包括技术难题和成本问题,为了推动卫星事业的发展,需要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加强研发能力,提高运载效率,以实现更多的卫星发射和更广泛的应用。
2025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迎来了一笔价值6.16亿元人民币的火箭发射订单,招标方为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这笔订单旨在为其“千帆星座”的规模化组网寻找火箭运力。然而,从2月到8月,该订单多次启动招标又宣告失败,原因是递交投标文件的供应商不足3家。
市场上能够承接这笔大单的民营火箭公司数量有限,这让卫星公司们感到焦急。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的规定,卫星的轨道和频率资源有时间限制,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比例的卫星发射,否则申请的资源将失效。当前,垣信卫星的“千帆星座”和另一家中国星网的“GW星座”申报的卫星总量已突破30000颗,发射任务艰巨。公开信息显示,中国星网通过多次发射,已将38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而垣信卫星截至2025年3月,也已部署了90颗卫星。
市场的热度还传导到了遥感、对地观测等细分赛道。例如,航天宏图与国际客户签订了一份价值约9.9亿元人民币的卫星及地面系统采购合同,微纳星空则中标了四川一个价值8.04亿元的遥感星座总包合同。
尽管市场需求旺盛,但能稳定、廉价地将卫星送上天的火箭仍然不够用。自2014年政策开闸以来,中国的民营火箭公司已经奋战了10年,但仍缺少一款能够在运力指标上成熟且成本上有优势的大运力液体运载火箭。
垣信卫星的招标结果显示,下游的卫星公司急着“上天”,但在国家队主力火箭已被中国星网高密度发射任务占用的情况下,提供补充运力的民营火箭公司还赶不上趟。因此,市场的目光聚焦在天兵科技的“天龙三号”、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和中科宇航的“力箭二号”这几款产品上。这些火箭是目前国内民营航天赛道中少数能在运力上满足大规模星座组网需求的液体火箭,但它们都还未进行首次飞行试验。
对于焦急等待的卫星公司来说,这些火箭何时能飞及其表现决定了他们后续的发射计划能否顺利实施。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的规定,卫星星座必须在立项7年内发射第一颗卫星,9年内完成总规模的10%,12年内完成50%,并在第14年完成全部卫星的发射部署。
低轨卫星星座由成百上千颗在近地轨道运行的卫星组成,主要目标是为全球提供高速、低延迟的互联网接入服务。SpaceX的“星链”计划已遥遥领先,仅在2025年前8个月就通过77次发射将超过1900颗卫星送入轨道。相比之下,中国星网在2025年上半年进行了35次航天发射,创下历史同期新高,但仍与SpaceX存在明显差距。
垣信卫星的发射计划在3月12日完成第五批组网发射后便停滞不前。一位投资人解释说,这种高强度的发射是为了确保在ITU规定的时间窗口内完成最低部署数量,真正“占”下宝贵的轨道和频率资源。
为了应对运力瓶颈,垣信卫星调整了招标方案,项目总预算高达13.36亿元,并分为两个包件。最终,蓝箭航天、天兵科技和中科宇航入围包件二,但包件一仍因供应商不足而流标。
解决运力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发射频率、单次运载规模以及降低成本和提高可靠性。目前,国内已成功实现商业化发射的民营火箭中,运力最大的东方空间“引力一号”在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SSO)的运力为4.2吨,远低于SpaceX的“猎鹰9号”。此外,国内商业火箭的发射报价普遍高于SpaceX。
面对市场现实需求,中国的民营火箭公司采取了两种不同的路径:一种是先用技术相对成熟的固体火箭响应市场需求,另一种则是专注于研发可回收液体火箭。无论哪种路径,最终目标都是解决大规模星座组网的低成本、大运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