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平安手握巨额炒股资金,揭秘其投资策略与动向
中国平安是一家手握巨额资金的炒股大户,拥有超过6500亿的巨额资金,该公司活跃于股市投资领域,以其强大的资金实力和稳健的投资策略赢得了业界的高度关注,其投资策略灵活多变,注重风险控制,在股市投资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平安的投资决策并非轻易为之,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和精细计算的结果,该公司将继续保持谨慎的投资态度,寻求更多的投资机会,以实现更高的投资回报。
手握巨量资金的险企,一直被市场视为重要的投资风向标。
近日,中国平安发布的半年报显示,其在股市加码“扫货”,将占比12.6%、金额7700多亿元的资产用于股票和权益型基金的配置。上半年,中国平安综合投资收益率(非年化)为3.1%,较去年同期增加0.3个百分点。
不只中国平安,截至第二季度末,我国保险公司合计投资股票的资金余额超3万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加近1万亿元。
按行业惯例,固收类资产是险企投资的压舱石,为何险企在上半年集体瞄准股市?
01、加码权益资产
数据显示,中国平安上半年营业收入5000.76亿元,归母净利润680.47亿元,两项数字均位居五大险企首位。
此外,衡量险企增长潜力的核心指标——寿险及健康险新业务价值达成223.35亿元,同比增长39.8%;个人客户数近2.47亿。
“管理层对整体业绩非常满意。”中国平安总经理兼联席首席执行官谢永林表示。
在8月27日的业绩会上,大家对中国平安的投资业务很感兴趣。“牛市来了,中国平安投资思路会有什么变化?”“下半年会加大股票方面的配置吗?”“平安举牌同业H股是什么考虑?”媒体将诸如此类的问题抛向平安高管。
财报显示, 今年上半年,中国平安投资资产达6.2万亿元,较年初增加8.2%,综合投资收益率(非年化)3.1%,同比上升0.3个百分点。
拆解来看,首先是固收资产,占比79%,主要包括债券投资、定期存款、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债券型理财产品等。“我们提前几年布置了很多长久期、高收益的债券,并且以低风险的政府债为主,未来都将释放出稳定、稳健的投资收益。”中国平安副总经理兼首席财务官付欣称。
其次是权益资产,占比13%,包括股票、权益型基金、股权型理财产品。其中,股票投资占比为10.5%,达6492.94亿元,比2024年年末的4373.79亿元增加了2100多亿元。付欣表示,“全行业上半年加配了股票6000多亿元,平安也加配了高股息、基本面好的股票,它们分红的稳健性和可持续性非常好”。
最后是,针对一些人关心的不动产敞口,付欣称,“只有2060亿元,占投资总额约3.3%,且82%都是可提供收租现金流的物业”。
事实上,不只中国平安一家, 当下众险企都偏好股票投资。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末,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突破36万亿元,同比增长17.4%,投向股票的资金余额为3.07万亿元,较年初增加640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约1万亿元。
具体到5大险企,《财经天下》经梳理发现,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中国平安股票投资占比为10.5%,较上年同期提升2.9个百分点,金额为6492.94亿元;中国人寿股票投资占比为8.70%,同比提高1.12个百分点,金额为6201.37亿元;新华保险股票投资占比为11.6%,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金额为1992.48亿元;中国太保股票投资占比为9.7%,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金额为2831.25亿元;中国人保股票投资占比为5.4%,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金额为946.25亿元。
由此看来,中国平安的股票投资金额是最多的,其频繁举牌银行及同业的动作,也引起广泛关注。
自2024年12月起,中国平安以及旗下的平安人寿、平安资管增持招商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工商银行H股超60次,合计投入资金超1000亿港元。8月25日和26日,中国平安还分别买入中国人寿H股、中国太保H股,H股持股比例均增至7%以上。
付欣提到:“上半年,中国平安举牌了多家公司,并配置了大量股票,这部分盈利实际上相当可观,被计入了OCI(其他综合收益),使‘资本利得’不计入利润表。因此大概有600亿元浮盈没在利润表上体现。”
上半年,中国平安还成立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谢永林称,私募基金5月份获批,正在中基协做注册备案,一旦流程结束将正式投入使用,这是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的试点。
02、险资为何加码股市?
“我们投资的核心目的是做资产负债的匹配。”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郭晓涛表示。
正如郭晓涛所讲,与银行每多一笔存款,银行就多出一笔债务一样,每卖出一张保单,保险公司都会多一笔负债(理赔或者退保)。负债性,也是保险资金的一大特点。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保险资金不能随意运用,需要遵循稳健、安全性原则,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提高收益。因此,险企的一系列投资策略都是由负债驱动的,投资的首要目标就是能覆盖未来的负债。
近20年来,保险资金投资策略经历了明显变化。
据华创证券数据,最初,银行存款在险企投资中占据主导地位,2004年以前几乎占据了全部的投资比例。随着时间的推移,银行存款的比例逐渐下降,债券投资占有更大比例,成为险资投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往后,股票和基金的投资比例逐年增加,尤其是在2007年达到了一个高峰。2007年,全行业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达到2791.7亿元,超过前五年资金运用收益的总和。
如今,险资投资股票的规模半年多出6000亿元,中国平安的权益资产投资占比达到了13%。在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看来,这是低利率时代险资的“理性自救”:用高股息权益资产替代部分债券功能,既稳住净投资收益率,又平滑会计利润,对资本市场而言也提供了长期增量资金,整体上是“双赢”。
在险资注入股市的过程中,政策也是一大驱动因素。
2024年9月,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到,培育壮大保险资金等耐心资本,打通影响保险资金长期投资的制度障碍,完善考核评估机制,丰富商业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模式。
政策指引下,多家主流保险公司纷纷加大股票市场投资力度,整个2024年,五家上市险企的股票投资规模均有所提升,合计投资规模达1.43万亿元,较2023年的投资规模增加了3721亿元。其中又以中国平安的规模增加最凶猛,2024年其股票投资规模为4373.79亿元,相较上一年增长1452.7亿元。
众所周知,2024年9月24日以来,中国股市迎来一波强劲上涨行情,受益于此,险企的投资收益也水涨船高,五大上市险企2024年的总投资收益同比翻倍有余,共计实现7970亿元。像中国人寿、中国太保,总投资收益额同比增幅均超100%,新华保险总投资收益额同比增幅更是超2倍。
险企们也在很大程度上将业绩增长归功于投资业务。例如,中国人寿在2024年年报中称,归母净利润上涨108.9%的主要原因是公司把握市场机会开展跨周期配置,持续推进权益投资结构优化。2024年股票市场低位震荡后快速反弹,公司总投资收益同比大幅提升。
新华保险也将2024年归母净利润上涨201.1%的主要原因总结为,“受资产市场上涨的影响,2024年投资业绩同比增长。”公司透露,2024年在股权投资方面坚持服务国家产业升级,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在集成电路、硬科技、医疗等领域积极布局,先后举牌了上海医药、国药股份等上市公司。
时间来到2025年1月,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指出,引导大型国有保险公司增加A股(含权益类基金)投资规模和实际比例。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对于商业保险资金,力争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
险企闻风而动,2025年上半年,由投资拉动业绩的戏码再次上演,五大险企的总投资收益合计达到3673.77亿元,同比增长近9%;合计实现净利润1781.92亿元,同比增长3.72%。有网友锐评,“保险才是真正的牛市受益者和放大器!”
03、用分红险作投资缓冲
险企投资结构的优化同步传导至产品端,其标志性变化就是,行业的战略重心从利率固定的传统险,向共享收益的分红险转型。
传统险,顾名思义,就是提供最基本生命保障的保险。它的核心功能是在被保险人身故或全残时,给予受益人一笔约定的保险金。其核心设计逻辑是稳定性和确定性。投保时,保险公司会根据被保险人的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确定保费和保险利益(如保额、现金价值),一旦合同生效,保费就不会再变化,亦不受市场波动影响。
分红型保险指保险公司将其实际经营成果产生的盈余,按一定的比例,以分红的方式分配给客户的一种人身保险产品。也就是说,消费者购买分红险获得的回报率,与保险公司经营情况和全市场投资回报率密切相关。两者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在传统险模式下,预定利率形成刚性兑付义务,当投资端收益持续下行时,险企需要以自有资本弥补缺口。而分红险通过将大部分收益设置为“非保证红利”,显著降低保证利率水平,使险企在低利率环境中获得更大缓冲空间。
2024年以来,在低利率市场环境之下,保险资产负债匹配难度加大,分红险逐渐成为众多保险公司的重点发力领域,有险企高管提出“未来要将分红险占比提高至50%”的目标。
2025年半年报发布之际,众保险公司押注分红险的策略还在持续。中国人寿靠分红险拉新单,分红险占个险渠道首年期交保费比重超50%;新华保险管理层明确表示,分红险转型是“做难而正确的事”。
中国平安郭晓涛也指出,在负债端,公司持续从传统险向分红险转型,努力降低负债成本,今年上半年平安的分红险占个险比例在40%左右。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负债成本随投资收益浮动,分红险使得利差损风险大幅下降。同时,发力分红险可与高股息权益资产形成闭环,增强产品竞争力。对于客户来说,购买分红险可分享险企投资收益,理论上可获取高于传统险的回报。”柏文喜告诉《财经天下》。
不过,随着市场利率下行,中国保险业迎来新一轮的预定利率调整。从今年第三季度起,分红险的预定利率上限从2.0%降至1.75%,这势必会加大在售分红型产品的销售难度。
柏文喜提到,分红具有不确定性,存在销售误导风险,容易造成客户预期落空与投诉。对投资端要求更高,若投资收益下降,分红水平下滑则会反噬品牌。
总之,他认为,分红险是低利率时代险企“把投资风险还给客户”的最现实工具,主推分红险策略能否成功取决于险企的投资真功夫和销售端的真实信息披露。
*:not([class*="icon"]):not([class*="fa"]):not([class*="logo"]):not([class*="mi"]):not([class*="code"]):not(i){font-family:PingFang SC,Arial,"Material Icons Extended",stonefont,iknow-qb_share_icons,review-iconfont,mui-act-font,fontAwesome,tm-detail-font,office365icons,MWF-MDL2,global-iconfont,"Bowtie" !important;}[class*="code"]{font-family: Consolas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