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平盛世如战友所愿,我们守护您的安宁生活
亲爱的战友们,我们共同守护这如你们所愿的盛世,我们承诺为您们守护太平日子,无论风云变幻,我们始终坚守岗位,保卫家园,确保和平与安宁,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荣誉,让我们一起携手前行,为美好未来而努力。
亲爱的战友们 这盛世如你们所愿 太平日子我们替您守着!1945年至2025年,抗战胜利80周年。历史的记忆永不褪色,铭刻在运河两岸和京畿儿女心中。
回望过去,审视现在,展望未来,总让人感慨万千。八里桥旁,“千年之城”城市副中心拔节生长;白洋淀畔,“未来之城”雄安日新月异;通州大街小巷流光溢彩,繁华景象令人流连忘返。
先烈们的战斗誓言依然回荡在天地间。时光流转,他们已在我们心中矗立起永远的丰碑。这盛世如您所愿,这里早已换了人间,新时代的发展进步足以告慰先烈。
何臣,1896年出生于于家务村,是冀东地区赫赫有名的回族抗日英雄。1942年率队在三河、大厂一线抗日,由一名绿林英雄成长为八路军指挥员。何士明回忆说,五爷爷何臣的遗骨曾安置在家中的木头墙柜上,后来迁至坟地。如今坟前的石碑上,“抗日回族英雄何臣”几个字被后代摸得发亮。父亲常说:“是亲人,就不能抛弃。”这句话影响了何家几代人,兄弟姐妹们始终团结在一起,传承着家族精神。
刘学文,1929年出生于河北三河县,14岁投身抗战,成为晋察冀军区白求恩野战医院的医护兵。刘铁清回忆说,父亲一生经历艰苦,但很少提及参军经历。直到发现父亲的奖章,他才缓缓说出那段经历。晚年,父亲在光荣院度过了最后几年,每天佩戴奖章,直到去世时颅内还残留着未取出的弹片。刘铁清认为,珍惜和平生活,把日子过好是对父亲最好的纪念。
李永庆,1929年出生于河北海兴县,12岁成为一名小八路,经历过多次反扫荡。儿子李晓明回忆说,父亲出版了《小八路的故事》,并用亲身经历教育后辈。孙子李硕毕业后选择参军,父亲眼眶湿润,为他的决定感到骄傲。父亲临终前常梦见牺牲的战友,问这片土地现在怎么样了。如今,孙辈们继续传承这份精神,让希望在每个普通日子里生根发芽。
李友杰,1922年生于河北安新县,16岁参加革命,成为白洋淀雁翎队的一员。女儿李津生讲述说,父亲带领队员们神出鬼没地消灭敌人。解放后,父亲因伤退役,但仍不忘教育子女铭记历史。如今,李津生作为义务讲解员,将父亲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传承红色基因。
吴永恒,1924年出生于密云县石城镇王庄村,抗战爆发后参军。在一次战斗中腿部受伤,险些截肢。孙女崔学娟回忆说,爷爷咬牙挺过伤病,坚持回到战场。战争胜利后,爷爷的腿落下残疾,但他从未放弃。全家搬迁到通州后,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爷爷看到祖国强大,倍感欣慰。家人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铭记先辈的付出。
刘守义等五位八路军战士在永乐店壮烈牺牲,安葬于后营村娘娘庙东侧。李学广回忆说,老支书张百川一直保护烈士墓地。如今,烈士墓地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村里几代人都听着烈士的故事长大,对烈士们有着深厚的感情。年轻支委郎岩接过宣讲烈士故事的接力棒,继续传承红色记忆。北京日报记者在相关部门协助下,为两位烈士找到了亲人,这场“红色接力”仍在继续。
这太平日子,我们替先烈守着。这盛世,正是他们所期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