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饮市场冰火两重天,利润丰厚与黯然离场的博弈
茶饮市场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一部分人通过茶饮业务赚得盆满钵满,而另一部分人则因为市场竞争激烈、经营不善等原因无奈黯然离场,这一行业现状反映了茶饮市场的繁荣与竞争的激烈,同时也提醒从业者需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以应对市场变化。
一年新开12万家,一年关闭15万家——新茶饮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冰火两重天。日均超410家门店关闭的背后,是中小品牌的血泪与头部品牌的狂欢。
窄门餐眼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15日,新茶饮行业近一年净增长“-33870家”,意味着近15万家门店在这一年中黯然退场。与此同时,蜜雪冰城全球门店总数达到46479家,霸王茶姬GMV三年增长近22倍。
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当蜜雪冰城因爆单“累哭”员工,当伏小桃、圆真真等知名品牌门店数量“缩水”,茶饮老板们正在生存与毁灭之间艰难抉择。
01 规模增长与残酷出清并存
行业规模持续增长但动能明显转换。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25年现制茶饮市场规模预计达3689亿元,相较于2024年的3127亿元增长17.97%。相对于2022年前高达2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新茶饮宣告粗放扩张时代终结,增长动力从需求增量转向存量再分配。
头部品牌逆势增长,中小品牌惨遭出清。蜜雪冰城凭借超4.6万家门店,2024年综合毛利率逆势攀升至32.5%;霸王茶姬GMV从2022年的12.9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94.6亿元,三年增长近22倍。窄门餐眼监测数据显示,近一年内闭店近15万家,日均闭店超411家,中小品牌成为闭店重灾区。
饮品报认为行业正从粗放扩张转向存量再分配,市场增量向头部品牌集中,缺乏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中小品牌将成为洗牌期的牺牲品。
02 精益运营与隐性降价并行
头部品牌集体转向“精益化加盟”,关闭低效门店、提高准入门槛成为普遍策略。喜茶于2025年初暂停新加盟招商,专注于存量门店的“DP主题店”升级;茉莉奶白推出35-40平米“轻量店型”,降低加盟商初始投资成本;蜜雪冰城仅允许评分最高档的加盟商申请新店,同时将门店保护范围从直线距离200米调整到1000米。
隐性降价成为行业共识。品牌们通过补贴引流、捆绑让利、容量摊薄三种方式悄然降价。蜜雪冰城官方团购抖音号拥有500万+粉丝,单品销量普遍在100万+;奈雪的茶推出轻食套餐,小程序售价在23.8元到28.8元之间;甜啦啦推出1000ml桶装果茶,从心理层面带来超值认知。
饮品报认为从“抢占点位”到“精益运营保利润”的转变,标志着行业回归对加盟商盈利能力的本质关注。隐性降价既满足消费者对“划算”的需求,又保全品牌的价格尊严。
03 文化浓度与差异化突围
新茶饮品牌对营销表现出审慎态度:从依赖高频次、短周期的流量联名,转向深耕具有持续生命力的文化资产。2024年推出37起联名活动的“联名狂魔”喜茶在2025年上半年没有推出联名活动,联名策略正在发生质变——文化浓度提升。
据《雷报》统计的2025年上半年15个主流新茶饮品牌的72起IP联名事件中,有9个文创IP,其中包括西安博物院、大瑶山盘王界等。联名的衡量标准从“曝光量”转向“文化附加值”,如甜啦啦与《蜡笔小新》的联名取得7天销量破百万杯的业绩,精准激活Z世代“童年怀旧+轻量化社交”的情感需求。
饮品报认为:新茶饮的竞争已从产品层面升级到文化层面,只有打造不可复制的文化护城河,才能在同质化竞争中实现差异化突围。
04 融资退潮与上市考验
2025年新茶饮在资本市场呈现冰火两重天。融资持续遇冷,据FBIF食品饮料创新统计,2024年新茶饮行业发生了18起投融资事件,相比于2023年的34起几近腰斩。2025年上半年公开披露的融资事件仅有3起,融资品牌分别为茶玥见山、东方栀子、邓氏阿嬷手作。
上市潮汹涌而来,2025年2月-5月的三个月时间里,古茗、蜜雪冰城、霸王茶姬、沪上阿姨排队上市。蜜雪冰城、霸王茶姬、沪上阿姨首日股价都出现不同幅度的上涨,打破“破发”常态。股市对于新茶饮品牌的态度揭示出新茶饮运营的底层逻辑:供应链优势者受捧,直营模式与盈利乏力者承压,差异化者突围。
饮品报认为:资本市场的理性回归倒逼行业从“规模故事”转向“盈利现实”,只有具备健康盈利模型和差异化价值的品牌才能获得资本青睐。
饮Sir说
新茶饮行业正在经历从规模狂热到生存理性的深刻转变。15万家门店退场的背后,是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成熟理性的必然过程。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已成为2025年茶饮老板们的共同心声。
头部品牌通过精益化运营、隐性降价、文化赋能等策略构建竞争壁垒,中小品牌则需要在差异化定位和精细化运营中寻找生存空间。茶饮行业已经进入“良币驱逐劣币”的新阶段,只有真正为消费者创造价值、为加盟商创造利润的品牌才能走到最后。
资本市场的态度转变也印证了这一趋势:供应链效率、盈利能力和差异化价值成为衡量品牌价值的核心指标。未来能够持续发展的品牌,必然是那些在规模与效益、速度与质量、创新与传承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