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名理发师围着顾客跳舞求充值 引发争议
近日,一段视频在网上引发争议,视频中7名理发师围绕顾客跳舞,请求其进行充值,这一行为引发网友热议,有人认为这是过度营销,侵犯了顾客的隐私权,也有人认为这只是商家的一种促销手段,此事正在引起广泛关注,各方对此持有不同看法。
某个工作日的晚上,北京昌平区的王先生走进每月固定光顾的理发店修剪头发。理发结束,旋转座椅突然向后旋转,七名店员聚拢过来,背景音乐响起,店员们簇拥着王先生开始表演。舞蹈动作略显生涩,目光游移不定,尴尬的气氛弥漫在不大的理发店内。
王先生用手机记录下了这一幕。由于当晚店内只有他一位顾客,他成了这场“感恩老客户大酬宾”仪式里唯一的观众。“感恩有你,一路同行!”的口号声随着音乐尾声骤然响起。
面对突如其来的“答谢”,王先生感到尴尬和无所适从。最终,在他的连声催促下,持续一分钟的表演才仓促收场。此时,他明白这盛大仪式背后的真正意图。
王先生注意到,店员们在表演时也很吃力,屡屡跟不上节奏、跳错动作。“店员们其实也不情愿做这个事情,跳得并不投入,这可能是他们能想到的唯一推销办法。”他说。
表演结束后,店长上前劝说:“哥,多少充点。”店员递上充值表,上面标注着“2000元起充”,最高档金额甚至达1.8万元。王先生冷静思考了自己的需求,考虑到理发师的技术水平较为稳定且距离住所不远,他充值了1000元。
家住北京的李女士也经历过类似的“店内表演”。她本想在附近理发店快速洗个头,洗发结束后,两名店员毫无征兆地在她面前站定,背景音乐响起,两人随之舞动起来。舞蹈结束后,店员递上问卷询问她的理发偏好与需求,并要求她为表演者投票,投票方式是“选择一人为其充值”。李女士立刻拒绝,并解释说自己只是路过洗个头,并不住在附近。
这类在理发店上演的“团播”并非个例,在多地的多家理发店内,相似的剧情不断上演。那些看似回馈老客户的即兴节目,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目的:引导充值。所谓的“理发店团播”,实际上是一套将“面子”与消费绑定的“情感攻略”。
多位受访者表示,这种表演、打投、团播等操作已偏离传统营销模式,实质上更像是一种“得寸进尺”的推销战术。先提出一个小要求,待消费者作出反应后,再逐步引导其自我说服,最终达成大额充值的目的。
北京市律师协会、消费者权益与产品质量安全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芦云介绍,依据相关法律规定,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的权利。若外部因素导致消费者因恐惧、胁迫或情感绑架而违背真实意愿进行交易,即构成对消费者选择权的侵害,其购买行为的法律效力存疑。
当消费者因“不好意思拒绝”或“心理恐惧”而被迫充值时,交易的合法性便存疑。那些被店员层层围住,甚至被单独带至密闭环境的顾客,还经历着“囚禁感”与“面子困境”的双重压力。这样的行为已逼近限制人身自由的边界。
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市场营销系主任顾雷雷解释,当消费者态度模糊时,会通过自身行为反推动机。因同情看店员表演、聆听他们的诉求,行为上释放善意,便会自我认知为“善良的人”,进而更难拒绝后续充值要求。一些理发店惯用“打击再拯救”套路,先制造头发问题焦虑,再推销高价解决方案,利用顾客自尊受挫后的紧张感,适时抛出“解决方案”,引发消费冲动。
理发业作为服务行业,其服务具有无形、即时和易变的特性。预付费卡成为锁定客户、回流资金的普遍选择,但这种模式是一把“双刃剑”,极易导致资金链断裂。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其特殊的薪酬模式与成本转嫁机制,理发师需自购工具、承担设备及培训费用,加之“低底薪+高提成”的薪酬结构,强化了理发师的推销动机。
对于消费者而言,如果认可理发店的技术,“办卡充值”是一种良性互动,但务必要理性评估自身需求与经济能力,避免受“情感绑架”或“面子文化”影响而冲动消费。监管部门需加强对新型营销模式的动态监管,确保消费场景回归公平交易本质。无论营销形式如何演变,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与真实意思表示始终是判定交易合法性的核心。